南方网讯 近年来,湘菜、川菜、东北菜等北方菜在江门陆续出现,可以说,北方菜汇聚蓬江两岸,不但丰富了江门的饮食品种和文化品位,而且也使市民在就餐时有了更多的选择。
湘菜正热闹
湘菜最开始显身江门大概是在1995年前后,因为只有一家,所以生意比较红火。后来,湘菜馆越开越多,该店店老板转行,江门这间最早的湘菜馆即告关门。期间,也有过其他湘菜馆存在。当时,这些湘菜馆给人的感觉是,菜式一般,没有很大的特色,而且装修简单,环境不好,档次不高,与大排档相差无己。
1999年,毛家村等传统的湘菜馆相继开张,为湘菜在江门的发展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三年后,经过自身的不断调整,江门的湘菜馆不但档次有所提高,而且呈现出迅猛发展之势。2002年以来,忆洞庭、湘里乡亲和湘妃阁等一拥而上,成为江门湘菜馆的后起之秀。他们分别以其干净雅致的格调和浓郁的家庭氛围引得众多食客争相前往。
如此之多的湘菜馆,面对几乎类似的特定消费群体,“德比”之战必是在所难免,各湘菜馆之间的“偷师探营”也已成公开秘密。竞争的结果,吃湘菜的人多了,但“利润却低了”。这个时候,湘菜馆的老板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经营之道。一位湘菜馆的老板说,无论如何一定要保持自己的湘味特色,同时及时推出新菜,为顾客提供更贴心的服务,争取在各方面上档次。而另一位老板则说,别人怎么做不需考虑,提高自己才是当务之急;比如,请一个好的湘籍主管对一家湘菜馆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扩大规模,打造“以一当十”的湘菜“航母”是否可行呢?很多老板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江门没有广州那么大的人流量,外来人口不多,现在的市场又趋于饱和,所以江门的湘菜馆规模不宜太大。
川菜也红火
四川人广泛分布全国各地,川菜在中国可谓普及。特别是改革开发后,四川民工下广东、到江门,江门人最先尝到的是川菜,却不是湘菜。
江门的川菜馆比湘菜馆少。九寨沟、川府酒家是江门出现较早的川菜馆。至1992年,南北广发川粤情在北郊里村桥开张,因为生意红火,曾经轰动一时。1999年,里村桥改建,川粤情迁到会城。2001年6月,应部分四川人的要求,川粤情再次“杀”回江门,在白沙开了一家分店。至于狮子楼,虽然只在1998年前后经营了一年多,像是昙花一现,但却也在市民心目中留下一定印象。“谁叫四川菜是麻辣,而不是香辣呢?麻辣就是让人难忘嘛”。
至于捧热“北菜”的湖北、江西等内地人到底是去湘菜馆多还是去川菜馆多,因人而异,不好定断。单就在江门的四川人而言,外来务工人员较多,机关企业工作人员较少,所以,在食客数量上,川菜比湘菜要稍逊色一些。在川军内部,街头小炒的“游击队”捷足先登,也抢走了部分生意。比方便、比便宜,川菜馆确实比不过大排挡。川菜馆的老板们为此很伤脑筋。一位川菜馆的老板对记者说,如果没有这些小炒小闹的人在搞不正当竞争,他们正宗川菜馆的生意就会好得多。
东北菜崛起
“翠花,上酸菜”,雪村的一句唱词从北传到南。都说“东北人都是活雷峰”,但做起生意来却有板有眼,一点不含糊。
在江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有了东北菜,但规模不大,吃的人不多,与北方人云集的深圳特区不能比。1996年,席卷南中国的黑天鹅到江门开连锁店。1999年,红高粱也在江门树起了东北菜的旗帜。此外,还有很多招牌说是饺子馆,其实也主做东北菜,而且还做得挺地道。
东北菜不辣,很多都是家常菜,哪儿的人都能吃,接受面比较广。很多江门本地人有时想换换口味,就吃东北菜。据说,东北菜在江门的繁盛时期,曾经出现过排队就餐的壮观景象,当时的情景令一些东北菜菜馆的老板至今回味不已。
和湘菜馆、川菜馆的老板们一样,东北菜菜馆的老板也总是说,因为自己在江门没吃到正宗的东北菜,所以就开了一家有规模的东北菜餐馆。
一位中年老板边喝酒边对记者说:“我一个外乡人,在这里做点事不容易。我们家乡人很敬重我们。”他反复提到《风起云骤》这本书,这是一本报告文学,描绘了他们这些蒙古人在广东餐饮业的奋斗历程。他说,他准备年底向新会区扩张。而且,在经营过程中,决不会去打价格战。(编辑:林洁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