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泥腰片
南乳烧肉
日前,一则关于“失传的重庆味道”的帖子引发网友讨论,大家纷纷感叹“快节奏时代,古法做菜已失传”。记者四处走访,意外发现有三位本地人,多年追求古法做菜,现已还原36道古法重庆菜。目前,他们正在积极寻找同道中人,希望通过集体智慧,找回消逝的舌尖触感。
三位达人成古菜高手
古法菜是怎么做的?通过业内人士的指点,记者辗转找到三位研究古法菜的重庆人:今年40岁的姜军,两位80后周易、王钦钦。姜军曾走遍五湖四海,把中国23省菜系尝了个遍,而两位80后在两年前放弃了高薪、稳定的工作,跟姜军一起研究古法菜。
“古人讲究原汁原味,味精、鸡精是快餐时代的衍生品。”姜军说,正因为如此,传统菜的精髓是要注意除腥保鲜,只有腥味去掉了才能保留鲜味。此外,瑶柱、金钩是中国传统食材,既可做辅料,也可作调料提鲜,用盐和糖炒制,只要比例正确,一样可以达到比味精更好的效果。
烹饪环节也考验厨师技术。“以前学做菜得从烧火、洗菜开始,最少学习15年才能当主厨。”姜军说,古法菜费时费料,在选材用料和火候掌握上必须非常精确,容不得一点闪失,大家眼中简单的鱼香肉丝、青椒肉丝都要花2个多小时。
古法梅骨要炒两小时
昨日,记者来到姜军位于上清寺的家中。此时,厨房里传来锅碗瓢盆碰撞的声音,只见身材瘦削的姜军正在炸排骨。经过一上午浸泡的排骨,骨头不带一丝血色,肉变得有些晶莹剔透,随着一块块排骨跌落,锅中变得热闹起来,姜军不断翻炒……
等待近两小时,一道古法梅骨出炉,梅骨看起来和一般的糖醋排骨区别不大,吃在嘴里才知道大有乾坤:它肉质软糯,骨质酥软,开始嘴里是甜,回味又有淡淡的酸味,骨头里都嚼得出梅汁的微微酸味。
“这道菜的做法是我在明人笔记《影梅庵》里找到的,这道菜的起源可追溯到宋朝。那时辣椒还没有进入中国,人们以酸甜味为主。”姜军告诉记者,按照传统方法,处理排骨时要经过“出水、去腥、提鲜”3道工序,还没下锅就费时1个多小时。再加入黄冰糖、晒醋、自酿酸梅汁在锅里,用近两个小时收汁,这样才会肉糯骨酥,连骨头都嚼得出梅汁的微酸。
四处搜古籍拯救古菜
“我从小都喜欢吃传统的菜肴,那种味道已成为我固定的饮食记忆!”姜军告诉记者,他从小在上清寺长大,7岁时,住家附近的嘉陵江餐厅来了一位老厨师,他炒的鱼香肉丝、青椒肉丝堪称一绝。每逢家中来客,母亲都会让他去老厨师店里端这两道菜。每次端菜,他都忍不住在路上偷吃。
这两道菜的味道,唤起了他的好奇心,一有空便跑到老厨师那里学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不久后,餐厅倒闭,他便再也没吃到过这种原汁原味的味道,从此踏上寻味之旅,寻找这份儿时记忆。
寻“味”的这些年,他认识了许多老厨师,虚心学艺。同时,他四处搜集古籍,掌握了不少古法菜的做法。记者在他家书房看到,仅线装藏书就占了半间房。
铁杆“粉丝”常来尝鲜
2012年,姜军从越南回到重庆,他随朋友四处吃谭家菜、祖庵菜等私房菜,发现都不够正宗。正巧,他偶然结识了酷爱传统菜肴的王钦钦、周易,三人了解到以前的老厨师相继离世,技艺面临失传的局面,便打算开一家私房菜馆,既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又能让人们品尝到最正宗的传统美食。
经过两年洗礼,菜馆不仅从未涨价,而且三人还不断寻找古菜做法,现在已还原蒸全鱼、旱蒸回锅肉、古法梅汁排骨、旱泥腰片、南乳烧肉等36道古法菜。
“这里很有家的感觉,没有味精和鸡精,原汁原味,更健康更绿色。”家住江北区的戚先生告诉记者,他是这家私房菜的老顾客。家住渝中区的徐先生透露,他们一家一直经常来这尝鲜。
“让菜肴回归传统的做法值得提倡!”重庆市饮食行业协会秘书长张正雄说,目前我市采用古法做菜的餐馆少之又少,推出古法菜,赋予传统菜肴新的生命,非常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