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北方馆点南方菜源于几次失败的经历,尤其有一次让我记忆犹新。那年,请几位老师一起吃饭,选了一家特别著名的北京鲁菜老字号,席间有一位老师是江苏人,为了兼顾众多口味,我在点了几个经典鲁菜之后,又添了一个南方名菜响油鳝糊。几位老师对那几个山东菜都颇为满意,可就那个响油鳝糊则让我丢了人。其中一位老师就提点我,少在北方馆点南方菜,这是在北京,想做好不容易。一句话让我有了好好分析这个问题的想法,我便渐渐地去了解了南北饮食文化。
南北饮食文化上的差异,我感觉主要有物产和人文气质两大区别。先说说物产,中国的南北两地以淮河为线,北方寒冷干燥,南方温热潮湿,物产极为不同,北方相对贫瘠,南方相对丰富,所以也养成了人们对食材不同的看法。就拿鱼来说,南方河湖港汊非常多,四季之间河水不会因寒冬而封住,打鱼是随手的事儿,所以什么时候都会有新鲜的鱼上市。这么新鲜的鱼,自然不会想到北方挂糊、油炸这些工序了。
再比如北方,由于漫长的冬季,没有新鲜蔬菜可吃,为了保存,自然就有制酱的习惯,渐渐的酱吃习惯了,就要用酱为菜调味、调色,所以北方菜多酱色、酱香。南方四季都有鲜菜,用酱的地方很少,自然用酱调味的地方就更少。
这是从物产能看出南北的差异,而人本身的气质也左右着对食材的处理方式。北方人粗犷,南方人灵秀,同样是对食材细腻的处理,但方式往往也是不同的。
比如北方的宫廷点心芸豆卷,皇上吃的东西不敢说最好,但是细腻一定是比较拔尖的,别看一道面点,没有三四个小时的功夫它是出不来的。首先要把芸豆煮上一个小时,把豆煮烂,再蒸上一个小时,把水气拔干净,然后经过挑皮儿、过箩、和成豆面,用手擀成山子,然后再切,加上炒芝麻糖或是豆沙,再卷,方能完成。
我们再看看南方人爱吃的清炒虾仁,虽然北方也有,但是南方用的则是小河虾,他们会不嫌麻烦地把一只一只小河虾全包成虾仁,每个炒出来也就指甲盖那么大,我想北方人一般是没有耐心去干这个的。
两相比较,虽然都是精细,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北方人细腻,但是这细腻是对成批量的东西,经三四个钟头也耐得住性子,而南方人对于很小的个体更显出他们的灵秀。而且这种东西已经深入骨髓,成为他们各自的潜意识,也就是说这些烹饪处理基本就是他们看到食材时的第一反应。
刚才列举了那么多南北差距,其实我想说的很简单,南北饮食文化上的区别也早就了他们厨房中的基本理念不同。所以,在北京,这里的北方馆会是地地道道的北方风味,后厨的人员基本都是北方人,他们对待食物的看法,处理烹饪的方式,包括对吃饭的理解都是与南方不同的,就连进货时对食材的挑选标准都是不一样的。您想想,这么多的不一样,他们做出来的南方菜必定会有很深的北方烙印,跟专营南方菜的馆子必定会有不小的差距。当然,北方馆里的南方菜未必一定会差强人意,如果某个馆子就专有善做南方菜的厨师,这是保不齐的,但是您在随意挑选饭馆的时候,也是不想挑这种低概率事件去做尝试的。
不过相反,在北京的南方馆里,一些经典的北方菜有可能会做的不错。北京的南方馆最早是服务于明清两代在京做官的南方人的,经过几百年的衍化,它们也必然会兼顾北方的口味,一些北方的基本菜做的也很是不错。记得有一次,我在淮扬老字号玉华台吃饭,席间都是北方人,点了几个经典南方菜之后,为了照顾一些人的口味,又点了一个典型的北方菜溜肥肠,没想到这溜肥肠却做的出奇的好,纷纷受到好评。
因此,根据我个人的一点经验总结,在北京的北方馆里,尽量不点南方菜,但是在南方菜的老字号里,如果点上一个经典北方菜,也许还是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