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什刹海闲逛,不觉间已是午后一点。烟袋斜街浓浓的牛肉饼香味儿扑鼻而来。民以食为天,我终于没有迈动步子去银锭桥上观山,而是把观山的地点放到了那家清真小店的二楼上。
随便捡了个座位坐下,点了一张牛肉饼、一碗粥。 对面是一对青年男女,郎才女貌煞是好看,他们说起话来满口的吴侬软语。我很快便成了他们的听众,他们的话我八九成可以听懂,毕竟当年没少去江南出差。过了一会儿,我点的餐上来了,牛肉饼确实很香,我的感官暂时从他们身上转到饼上来,几乎是狼吞虎咽一般瞬间消灭了两块儿,心神稍定。这时,听那女的喊店小二:“喏,你说这是豆腐吗?!怎么这味儿呀?”店小二说:“这是麻豆腐,豆腐渣做的,老北京名吃!”说的时候,语气高亢,尤其是说到最后一句的时候,显得理直气壮、充满自豪。“唉,今天点的这几个菜没一个能吃的,我真领教了北京小吃!”这话是那女子对那男子说的。“是啊,都说北京小吃好吃,看来还真不能当饭吃……”那男子颇诙谐。
我一下子进入了他们谈话的情境中,顺便看了他们桌子上的菜:麻豆腐一份,水爆肚儿一份,炒疙瘩一份,炒年糕一份。不由得笑出了声。
那女的突然转而问我:“你是北京人吗?”
“算是吧,成为北京人已经十几年了。”
“你们平时都爱吃这些东西吗?怎么这么难吃呀?”她一脸不解和委屈。
我笑了,说:“我们很少吃的,但老一辈的北京人却很喜爱。譬如这麻豆腐吧,要说地道,一定要用羊油儿拌着吃,真吃习惯了,还离不开这口儿。天津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生前特别爱吃麻豆腐,他的京城弟子们去天津看他的时候,往往会去牛街买二斤麻豆腐给老人家带上表表孝心。”
“是吗,真没想到这麻豆腐还有故事呢。”她颜色稍微缓和了一下,又试着去吃,似乎找到了一点点感觉,眉头皱得不那么厉害了。
“我们点了这么多菜,不如你点的肉饼实在……”那男子侧身和我说。
“我这是为了高效率,吃饱就行,因此不去讲究。可你们从南方来京,北京小吃对你们而言和北京的风光一样,都需要你们慢慢去品。可能一开始很不习惯,但是当你们了解了更多北京的故事,这些小吃就别有风味了。”
“您这么说,北京其实是精神的北京,需要一点知识的背景和想像力才好,单纯凭感官是找不到北的了。”那女子的发问很有些要跟我辩论。
“当然了,就拿北京小吃来说吧,自打元大都那会儿,就有了大部分小吃,它们得以保留到今天,自然有它们不同凡响的地方。大作家梁实秋笔下的北京小吃那才叫精彩绝伦,像写赞美诗一样写北京的小吃,看来真的是熟谙北京的历史和文化。”
“也就是说,我们要想办法去适应这里的一切,才能……”
“是啊。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而我们往往又习惯固守自己的品位,用挑剔的心去对待事物总比不上用虔敬的心更容易获得……”
我们一来二去聊了起来,我乘兴讲了几个与北京小吃有关的故事给他们听。他们边听边吃,听得很入迷,吃得也很认真。
不大一会儿工夫,那男子突然笑了起来:“哈哈,真是神了,我们居然把这些都给吃了!”那位挑剔的女子也咯咯地笑了起来。
在他们连珠炮儿似的感谢声中,我告辞下楼了。走到街上,初夏的风吹到脸上惬意无比。我相信那两位南方的看官对于厚重的老北京一定充满了好感,他们的京城之旅一定是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