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愛那既能快速填飽肚子卻又滋味無窮的街邊小吃﹐尋尋覓覓中經常會摸不著地兒﹐那麼﹐走起──隨本報記者走訪市區街頭的路邊攤﹐通過親身體驗感受﹐來繪製一幅帶有鹽城本土特色的小吃地圖。歡迎讀者朋友參與進來﹐指點迷津﹐點讚吐槽。
no3
水餃大王
最愛那一口“家的味道”
美食坐標﹕市區東閘路老虎橋東側
【品嚐感受】
吃東西﹐不過“色香味形”。一碗看似普通的餃子端上桌﹐混合著淡淡鮮味的熱氣飄入鼻中﹐小小的店舖裡﹐頓時鮮香四溢。圓滾滾的水餃浮在蝦糠湯上﹐嫩白的麵皮透出翠綠色韭菜餡料﹐還沒動筷﹐就被弔足了胃口。在味碟裡倒好調料﹐蘸上香醋﹐一口咬下去﹐麵皮勁道﹐湯汁迅速盈滿口腔﹐一下就能體會到韭菜和著豬肉﹐香而不膩。此時﹐再喝上一大口湯﹐瞬間有了深深的滿足。
雖是尋常小吃﹐但能讓食客感動于這種味道﹐並不容易。訂製了十多年的麵皮﹐新鮮﹑講究的韭菜﹐專程從射陽海邊尋訪來的蝦皮……“餃子勁道蝦湯正”﹐27個寒暑更替﹐才換得周邊居民這句樸實卻不簡單的評價。
【小吃故事】
楊陽夫婦在包水餃。
昏黃的路燈下﹐晚歸的父親牽起一臉期待的孩子﹐走進路邊依著電杆而建的矮棚﹐一碗鮮香的水餃下肚﹐心滿意足的身影掩進夜色……對許多“老東閘”來說﹐這樣的場景﹐是他們腦海中最溫暖的一抹記憶。
左手攤開一張餃皮﹐右手裹上餡料﹐包合捏褶﹐這一氣呵成的動作只需3秒。33歲的楊陽﹐已是“水餃大王”的第三代店主。從1987年開始﹐楊陽的奶奶王紅娣﹐便圍著老虎橋頭的電線杆﹐支起這個簡易的餛飩水餃攤。27年過去﹐彼時的破舊街攤﹐如今已成了18平方米的門面﹐唯有那一口老居民愛吃的餃子﹐歷久未變。
小店專做水餃﹐而且只做韭菜豬肉餡。門口的大鍋裡﹐白煙直往外冒﹐在這個寒冷的冬日﹐勾引著過往路人的食欲。下午放學時段﹐周邊學校的家長領著孩子﹐紛紛擠進小店點上一碗﹐慰勞一天的辛勞。從點單到端上桌﹐不過四五分鐘﹐看著孩童拙手拙腳卻又爭先恐後的樣子﹐楊陽總會露出滿足的笑容。
18歲去上海學廚﹐回來後楊陽就接過了母親的大勺﹐不僅繼承了老一輩和餡的“獨門配方”﹐也揉進了自己的心得。小店名氣越來越響﹐下班放工後﹐常有市民專程趕來。夜半時分﹐這裡也被出租車司機們戲稱為“食堂”。楊陽記得格外清楚﹐2007年時﹐一位研究民俗文化的美國學者﹐尋到店裡找楊陽的父母合影。這張照片和店裡的餃子﹐一起登上了國外的報紙。
“兩角錢一碗的餛飩﹑水餃﹐老人家賣了好幾年。”店裡的顧客徐小姐﹐至今仍記得那位站在鍋邊不停忙碌的老奶奶。從她記事起﹐這家店攤就一直在這裡。這些年來﹐不論是在外求學﹐還是累于生計﹐這一口“家的味道”﹐永遠難忘。
no4
“姜四”鐵板魷魚
小技也要憑良心
美食坐標﹕市區建軍路鹽城商場旁老曹家巷
【品嚐感受】
燒熱的鐵板上﹐翻炒魷魚時發出“滋滋”的聲響﹐食客等在巷口的攤邊﹐聞著四散的油香﹐但又吃不到嘴﹐實在是一種煎熬。幾分鐘後﹐經過數輪翻炒﹐接過那盤黃澄澄﹑油光光的魷魚﹐迫不及待地夾進嘴裡﹐一股麻辣爽口的感覺﹐讓你覺得之前的等待﹐都是值得的。吃到最後一口時﹐麻辣味沁入全身﹐仿佛延伸至身體的每根血管﹐不太能吃辣的人﹐此刻已是略微出汗﹐頓時身心放鬆。
在老曹家巷﹐“姜四魷魚”是一道你繞不過的美味。自家秘制的醬料﹐灑在鐵板上﹐散發出讓人難以抗拒的味道﹐比在攤前掛上什麼廣告都管用。
【小吃故事】
姜國民在炒制魷魚。
2
1
[責任編輯:yfs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