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權勢和榮耀,女人到了後宮裡面,太后(烏雅成璧)想「盯」著的媳婦不少,但甄嬛卻是從入宮到死前都死死「盯」著的重點對象。
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這位太后名義上的兒媳在《後宮甄嬛傳》出場的鏡頭不多,但卻是個承先啟後的重要配角,因為這個角色所承擔的任務在於將太后與甄嬛(莞嬪)的後宮鬥爭表面化。
或許這種態勢並不明顯,由於電視劇本來拍攝一百多集,硬是在後期刪減至七十六集,所以許多細節要仔細觀察,而且線索全都藏在台詞裡面。
譬如前文說了,太后是敦親王子女受封事件的幕後操控者,也許會有些許疑義,但這需要花點心思來思考前因後果,特別是皇帝和甄嬛在私底下的說法。
從上面幾張圖可以得知,至尊早就有同樣的盤算,因為敦親王夫妻是「封無可封,賞無可賞」的皇親國戚,如〈《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卅五)婆媳關係(5)敦親王福晉和甄嬛的交手(上)兩面攏絡手段〉所提及,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的背後是蒙古勢力,不得不思考滿蒙一家的和諧。
此外,就是眾所周知的老十(愛新覺羅允,敦親王)握有兵權,無論他是否武裝自己,都是不可小覷且須忌憚的對手,特別是結合了博爾濟吉特氏的蒙古人勢力,因此甄嬛提出封賞敦親王的兒女一事,可見早就在皇上的某些計畫中而暫未實施。
為何明明對敦親王有意出手,皇帝卻遲遲沒有藉機而發?
是不是太后或皇后都無法從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這邊找著由頭,好來進行此類的計畫,想個辦法在敦親王這個疼愛子女的政敵身上弄個弱點?
亦或,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這個女人身分敏感且地位特殊,縱然要對她的夫君發難,也礙於滿蒙之間的緊密政治連繫?
這些疑惑可能無法完全說明甄嬛獻計之初,為何太后默不作聲的緣故,卻同樣可以細細思索其中的關聯。
帝王權術或者是前朝的謀略,如何能達到推遲的目標,君王之心也許難猜也不可測,但順著甄嬛的提議要從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切入,我們必須思考〈《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卅六)婆媳關係(6)敦親王福晉和甄嬛的交手(中)甄嬛投靠太后與皇后聯盟〉後續的處置問題:
一)為什麼此話要由皇后(烏拉那拉宜修)開口告知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既然甄嬛早就跟嫡福晉私下見過幾回且關係良好,卻出於怎樣的原因,要特別讓皇后打頭陣,自己倒在後面當封賞公主的說客?
二)甄嬛怎會在台詞中,提議要太后「教養公主」?皇后不是沒有兒女麼?為什麼沒有提議把將要封賞的「恭定」公主歸於皇后膝下?
我想這兩個問題可以引發不少聯想,個人的剖析就如上一篇的標題所述,甄嬛在使用蝴蝶來復寵之後,面對必須打倒的另一小妾年世蘭,她除了找天子為靠山,還是得對太后與皇后兩邊示好,而且效忠表態,以期獲得婆婆及正房的支持。
此外,嫡庶有別、尊卑有分是妻妾之間的相處模式,同時還得思考族群及出身問題,甄嬛這一介漢軍旗的嬪更不好出面,要藉著皇后那滿人的高貴血統來宣告,否則壓不住同樣是蒙古皇室貴族之女的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
最重要的一點,甄嬛表明由太后來處置並「教養」新封的「恭定」公主,這樣的封號除了暗示必然能讓敦親王夫妻繼續「恭敬安定」之外,也表彰自己同樣有這種謙卑而不干政的態度,所以想出這等封號又要太后出面看管小公主這樣的重要人質,是一位媳婦在跟婆婆在公私兩方面表態的舉措。
換言之,電視劇雖未演出皇上如何去跟他的髮妻或皇額娘報告此事,但仍能夠想像過程有多難辦。
將名義上的孫女「恭定」公主送去太后那(烏雅成璧)裡,天子不需要跟他母親照會一下麼?還是關係那樣不佳的一對母子?
要皇后(烏拉那拉宜修)幫忙起個頭,好使得甄嬛可以幫腔,緊接著說服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不是得彼此溝通一下戰略麼?皇后為了什麼會順應天子的要求,出手在這件事上面扮黑臉?
有人可能會認為皇后「賢德」而不得不遵奉丈夫的命令,然,我們必須考量的是身為棋子的皇后背後,太后這個真正的六宮之主是否認可的問題。
就算太后與皇帝關係不親密,畢竟是生命共同體的母子,而且帝王對於親媽的能耐是非常信賴的,除了毒死隆科多一節,光是瞧瞧這位太后在後宮的手段拿捏,將一堆媳婦捏在手中當棋子的策略,無庸置疑,皇上還是會聽從母親對於此事的教誨。
所以,電視劇裡面,皇后就起了個頭,過程中也不多話,後面事情的成敗不願意擔責任,就連忙退場回去休息,而甄嬛接著處理後續的麻煩事,連套招都沒必要,單看甄嬛一張嘴的能耐。
我們可以想像:一套組合拳下來,皇帝讓太后允諾擔起監視小公主的職責,皇后則開頭並確認事態發展,結果甄嬛確實搞定了他們遲遲未能解決的心腹大患,那些人心中是怎麼想的,而太后又會如何看待這樣一個頗具手段的媳婦?
「妯娌」之間的暗潮,或者能否搞定婆媳基本的信任問題,更何況還有正房是否接納小妾的提案,看似簡單的一段劇情,後面卻有很複雜的人物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