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l:,id:0
她在婚后近30年的时间里,与婆婆朝夕相处,互相照顾,彼此体谅。婆婆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她精心服侍,无微不至。她用真情凝结厚爱,用耐心和细心诠释了“孝”的内涵。如今,她与婆婆“母女情深”的感人故事在社区里传为佳话,她就是上杭路街道静墅里社区居民岳宜瀛。
记者见到岳宜瀛时,她正在为老人整理换季衣物。“薄一点的衣服先收起来,老人怕凉,我提前把秋衣、毛衣晒一晒,整理一下,穿的时候既舒服又方便。”和记者说话的同时,岳宜瀛也不忘坐在身边的婆婆聊一两句。2011年前后,婆婆出现了记忆力、语言能力障碍等症状,岳宜瀛和家人带着她去各大医院检查,最后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刚开始的时候,婆婆只是记不住刚发生的事,后来严重一些,连家里人的名字、吃没吃饭都记不住了,身体反应也变慢了。”岳宜瀛向记者描述老人的病情。从那时起,岳宜瀛便意识到接近耄耋之年的婆婆现在反而是个“孩子”了,她最需要的是陪伴和顺从。于是,岳宜瀛像呵护婴儿一样精心地照料婆婆。一日三餐,岳宜瀛都先问好婆婆想吃什么,再提前去准备。吃饭时看见婆婆精神不太好,注意力不集中,就拿起碗筷一口口地喂她吃。为婆婆梳洗,扶着婆婆去小区里散步、聊天更是岳宜瀛每天的必修课。
为了能让老人过更有质量的生活,岳宜瀛平时更加关注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知识。电视、报纸、杂志以及社区里的医学讲座,只要有涉及病症的相关内容,岳宜瀛就及时记录下来,按照学到的知识帮助婆婆做一些康复性治疗,更好地照顾她。根据所学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岳宜瀛感受到,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更需要心理上的安慰,她便主动找话题多跟老人交流。聊天时,婆婆常常一遍遍地问同一件事,问一次,岳宜瀛就耐心地回答一次,问20次她就回答20次。“越记不住越要多跟她说,对延缓病情有好处。”岳宜瀛告诉记者。岳宜瀛怕婆婆出去后记不住家门而走失,现在更是一步不离。老人年轻时是一名教师,性格好强,每次她问起自己的病情,岳宜瀛怕她难以接受,都没有说出实情。
虽然照顾生病的婆婆很辛苦,但想到一起生活过的日子,岳宜瀛感觉很温暖。1986年,岳宜瀛结婚后与公婆住在一起,“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锅碗瓢盆还有磕磕碰碰的时候,更何况人呢?但是我和婆婆谁也没有红过一次脸,拌过一次嘴。”岳宜瀛回忆道,“我母亲去世的早,我一直把我的婆婆当亲生母亲。我退休之前是一名公交汽车司机,她说我辛苦,经常给我买早点,给我买好吃的水果。”50多岁的岳宜瀛既要照顾婆婆,还要照看外孙子,前不久累倒了。在医院做完手术后,老人在家人的搀扶下来看望她,“婆婆看到我的第一眼就流泪了,我们娘俩儿感情太深了。”岳宜瀛说。
邻居们常常问岳宜瀛,怎么对患病的老人这么有耐心,她说:“人都说‘家有一老,胜过一宝’,老人为子女操劳一辈子,辛苦一辈子,照顾他们是理所应当的,我会一如既往地关心、照顾好婆婆,让她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
记者李海娟摄影刘泽瑞通讯员李晓颖
观点
上杭路街道静墅里社区党委书记李晓颖:“百善孝为先,孝为百行源”,自古以来,尊老爱幼、孝敬父母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是每个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衡量一个人品格高低的试金石。岳宜瀛多年如一日照顾婆婆,成为婆婆的“贴身小棉袄”,她用孝行诠释着爱的真谛,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我们身边的楷模。希望人人孝敬父母、家家和谐安乐,让仁善孝敬之风沐浴社区百姓。
[责任编辑:yfs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