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延琴在家给婆婆洗脚的场景。水峪嘴村供图 如今一家人已经搬到一套134平米的楼房里。右一位白延琴。水峪嘴村供图
原标题:“孝顺儿媳”书写人间大爱
来源:千龙网
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水峪嘴村,传颂着一位孝顺儿媳的故事,村里百姓常常津津乐道她的善良、贤惠和孝顺,她就是白延琴,数十年细心照料孝养公婆,她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新婚燕尔遭遇工作变故
今年47岁的白延琴祖籍河北邯郸武安,1989年,她在北京龙凤山养鸡场打工时邂逅了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水峪嘴村的小伙子王兆存,两人互有好感,情投意合,不久便结了婚。
那一年,白延琴年仅22岁,婚后她一直与公婆生活在一起。25年前的水峪嘴还是很穷的,当时的村子在山脚下,白延琴平时要买点生活用品都要走很远的山路。这个新媳妇,就住在一间破旧的老房子里,家里日子甚是拮据。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没多久,白延琴和老公打工的养鸡场倒闭了,小两口只能另谋出路。后来,两人在永定镇冯西园村找到了工作,租了一间30平米的平房。
在搬到冯西园村不久的一个晚上,白延琴主动要求把公公婆婆也接过来一起生活。王兆存其实也有这样的想法,但是看着眼前这窄巴巴的房子和拮据的生活,一直没敢和媳妇开口,如今妻子主动要求,他内心很是感动。
夫妻二人轮流照顾父母
公婆来到后,一家四口人便吃喝洗睡都在一个30多平米的房子里。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白延琴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每日孝敬公婆,洗衣煮饭,把小家收拾的井井有条。再加上公婆年事已高,身子骨也有了些病痛,家里的经济负担很重。
1991年和1997年,两个可爱的女儿相继出生,既给家里带来了欢乐和希望,同时也让家里的压力倍增,一家六口在这间平房一住就是多年。此后,孩子上学、老人医药费等巨大的开支,迫使王兆存不得不没日没夜地努力打工挣钱,而照顾老人的重任自然落在了白延琴身上。
孩子的学费和老人的医药费,全靠白延琴和丈夫打工。白延琴一天也不肯闲着,就怕日子过不好。当时,白延琴在附近一家服装厂工作,一个月算上加班费大概有不到2000元的收入。而丈夫王兆存在城区的一个宾馆工作,月收入也仅为2000元。
夫妻俩放心不下家里双亲,白天王兆存在家照顾父母,傍晚劳累了一天的白延琴下班接完放学的小女儿,就立刻回家做饭,整晚在家照顾公婆。夫妻二人轮流值守,从来没有耽误过。
对待公婆如亲生父母
白延琴的公公心脏不太好,再加上人老了记忆力也差,经常是走到外面就找不到家了。有一天,正在上班的白延琴接到邻居打来电话说公公不见了,白延琴急忙请假回家,沿着公公平时遛弯儿走的路一路寻找,终于在一个小公园里找到了公公。
看到公公的那一刻,白延琴那颗悬着的心才终于落了地。老人虽然经常迷路,但是还特别爱遛弯儿。不让老人出去,就会闷闷不乐,让老人出去吧,又担心公公的安全。无奈之下,白延琴只能拜托街坊邻居们多帮忙看着点,有什么事儿赶紧给他们两口子打电话。
公公如此,婆婆的情况也不乐观,老太太前些年小腿曾患肿瘤,做过切除手术,因此身体也不好。白延琴是个有心人,为了公婆能吃好,常把菜煮得又软又烂,平时给老人洗澡,也是充满细心和耐心。
家里生活艰苦,一个月只能吃上两三次肉,白延琴却也能精打细算,让孩子们和公婆都能享受丰富多样的蔬菜和主食,但是她眼角的皱纹,却一天天爬上自己曾经美丽青春的脸庞。
言传身教传承孝道
就这样,白延琴数十年如一日孝养男方双亲,用爱和孝去承载生活的艰难、撑起三代人的希望、改变了这个家庭的命运。在这几十年里,白延琴无怨无悔地为了家庭奔波,为公婆尽孝心。
春去秋来,永定河水仍是这样缓缓流淌,白延琴却容颜不再,一年一年地老去。虽然受过很多苦,背地里也流过泪,但是她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心态,对家人,对乡亲,永远带着温暖的笑容。
好人终究有好报的,在白延琴夫妇二人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女儿都很乖巧优秀。大女儿如今是首师大的研究生,在大学里勤工俭学,已能贴补家用。小女儿今 年参加高考,考入了首都经贸大学。两个女儿在家都会照顾老人,尽心尽孝,水峪嘴村的乡亲们都对这两个孝顺懂事的孩子竖起了大拇指。
几十年的辛勤耕耘过去,最近,白延琴一家已经搬到了一套134平米的楼房里,生活一步步走向安稳,这让一家人感到非常满足和幸福,如今的白延琴,高堂健在,儿女成才,“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白延琴不再年轻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知足的笑容。(文/千龙网记者 张志兴 水峪嘴村大学生村官徐聚民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SN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