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豆豆,吃饭要把菜和饭都吃掉,不要只吃肉,要营养均衡!”
奶奶:“豆豆就是不爱吃菜,我来吃菜,就让豆豆吃肉,我反正咬不动。”
妈妈:“那怎么行!这样营养不均衡,您不能一直惯著孩子!蔬菜营养价值才大!”
奶奶:“你看你这人,孩子不想吃,我下次还给她买果汁补充营养不就行啦!”
从中秋节到现在,豆豆养成了习惯:遇到不喜欢吃的东西,甚至吃剩下的,就让给奶奶。老人也不拒绝孩子不爱吃或者吃剩下的东西。慢慢地,豆豆变成了挑食偏食的孩子。
豆豆妈妈很担心,如果按照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以后孩子一有问题,豆豆就会去找奶奶,奶奶一定会惯著孩子。要是遇到父母不让做的事情,豆豆也会找奶奶来说话,奶奶一定会顺著孩子的意思。
隔代教养的问题很普遍,甚至是吃饭问题都可以引起争论。甚至有人说,如果有一本书或者一堂课能解决问题的话,花多大的代价他都愿意。
隔代教养的问题没有一招杀敌的锦囊妙计,没有一劳永逸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只要去尝试,对解决问题一定会有帮助。
家长们不妨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我们首先要知道有时候老人的身体状况不允许他们做一些事了。
现代社会是年轻人的时代,老人们已经不被需要,甚至感觉被淘汰。老人照顾孩子,是因为孩子可以让他们有价值。他们用晚年时光,付出心血来帮助我们养育孩子。不管他们用的方式是否正确,这份付出我们都该感激,然而我们却总是在孩子面前数落他们,这无非就是强化他们的不被重视感。在发生争执的时候我们要先肯定,而不是恶语相加把这份恩情变成伤害。
对老人始终且必须尊重,但尊重不代表著全盘认同。老人生活的时代与我们不同,经历也与我们不同,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岂不是更好?沟通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最忌讳以“不”作为话语的开端。比如,看到老人给孩子吃甜食,最好别说:“不要给孩子吃甜食!”也先不要明订“完全要改掉”的目标,可以设定一个能做到且合理的小目标。请老人先以较为健康的零食替代高甜度零食,采用渐进改变的方式来控制零食的质与量,让老人与孩子都能逐渐适应这种改变。断然说“不行”,也无法立刻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明确老人的需求,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就可以尝试去告诉老人哪些好哪些不好用哪些方法可以解决孩子的什么问题。
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看门人情节”。就是说所有照顾孩子的人,无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还是爸爸妈妈,甚至家里的保姆,都会不自觉地产生竞争和排他的情绪。每位照顾者都试图给孩子他自己认为的最好照料,同时坚定不移地相信他做的是最好的。这种情结很容易演变成互相争夺的场景,每个人更关心的是谁对孩子最有话语权、谁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孩子本身是不是能够健康发展,反而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次要问题。所以我们要确定每个人的边界,角色定位很重要,这样才能知道你接下来该怎么做,你才会知道你的发展的空间有多大,知道你有多大的自主权。
许多父母会忘记“自己才应为孩子的主要照顾者,老人只是提供帮助的协助者”。当父母将自己抽离于责任领域之外,往往会陷入将全部责任都推到老人身上的思维。父母理论上是孩子的首要养育人,虽然受现实所迫,但努力去做总能够做到,如果上班忙,下班后可以陪孩子玩儿,哪怕要出差,也可以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提高陪伴质量。作为孩子的第一养育人随时记住其他人都只是在帮助你,不应对试图帮助你的人过于苛求。
世界如此不同,如何处理不同,是我们最应该教给孩子的。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宝宝你看,世界如此不同,可是正因为不同,每个人都才有不同的观点。当孩子发现妈妈和奶奶在吃饭这件事情上有不同的想法,就会学到原来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看法。妈妈和奶奶如何去处理,又可以让孩子知道原来跟自己有不同意见的人可以平和地表达,说出不同的意见,然后去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