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年才终于等来第一次恋爱的都敏俊xi,笨拙于表达他的爱情,这并非只是因为他“来自星星”的身份,而是爱情这东西,作为地球特产,地球人们本身也很难搞定。小庄为此专门写了一本书《彬彬有礼的离开吧,不要和地球人谈恋爱》,书名虽是一副放弃治疗了的意思,但实质却是将这种复杂的人类感情机制放到了科学的系统中去分析,若如教授一般睿智,看完想必终能懂得,和地球人谈恋爱,终究是个技术活——
书摘:
一、想要什么样的梦中情人?
人类中的大多数,在成年以后马上需要明白一个关于择偶的道理,即:倘若你并非高富帅或相应的白富美,那就基本上没啥机会娶到或嫁给一位梦中情人。
灰姑娘也好,青蛙王子也罢,都不是我们凡人有机会去从事的角色,省省吧。
犹记得高中毕业后一次不完全版的聚会,席间大家闲得无聊,就开始透露或揭发其他人当年暗恋明恋的是谁。说出来以后自然都是哈哈一笑,但有心的人却还要加上在心内叹一声:唉,朝夕相处的人,却不知离当年的那个形象有多远……
更甚者,已经有几位是离异之身,酸楚的程度就越发厉害:唉,倘若与我在一起的是当年那位……
所以接下来好事者就要想了,若世界上多一些和心目中理想伴侣配对的婚姻,那会不会要歌舞升平得多?所谓“理想”一直是指引人类前进的重要基本推动力,而在婚配中“理想型”起到的作用也不遑多让,它让造物主赋予我们的繁衍生殖之责任瞬间变得不那么赤裸裸和功利,而具有了崇高的目标感起来。青少年时代的美梦多与此有关,成年后屡败屡战的大有案例存在,甚至有人一生“花丛中过,片叶不沾”也可以解释为,××是个有追求的人,还在追求自己的“理想型”。
可见,人要说服自己去完成上天的使命,多么不容易。近年来有些学者甚至指出,动物也一样,它们也不是没有选择性地找对象交配的,在一些和我们亲缘关系或远或近的动物身上都观察到了对特定对象锲而不舍的追逐。
关于这个问题,心理学界的看法也不怎么有谱,大约在二十一世纪初之前,比较受到认可的观点都是未必如此。比如说,才子佳人式的“好莱坞浪漫”往往就解体得很快,这就活生生提供了一些有目共睹的生物学样本,提醒人们和公主王子结合后的点点点会不怎么美妙。但近年来倒也有了一些不同的声音,认为和理想伴侣结婚好处多多的。一个值得作为社会推动力的研究,由纽约州立大学心理系的桑德拉·默里等人作出,他们想知道理想化的择偶能否阻止婚姻满意度下降,并通过追踪222对新婚伴侣的调查,得到了一些充满正能量的结论,发表在了《心理科学》上。
研究者先是通过一张人际关系质量量表标定了志愿者对自己、对伴侣以及对理想伴侣的描述,并且分别在最开始和第12、第24、第36个月的时候邀请他们来到实验室中做关于婚姻满意度的反馈,而在第6、第18、第30个月的时候则通过email来做这一反馈。
这张人际关系质量量表由默里在1996年制定完善,其中既包括一些积极的品质,如友善和亲切、自信、合群/外向、智力、开放不封闭、诙谐幽默、耐心、善解人意、热情、敏锐、宽容和接受;也包括一些消极的品质,如批评批判、懒惰、粗心、控制和主导、喜怒无常、疏远、抱怨、不成熟,等等。志愿者的打分可以从0到8。
调查婚姻满意度时,还会辅助以其他一些量表,通过考量他们的自我评价、抑郁程度、神经紧张度和依恋度等几个方面的情况来做出综合判断。
实验的结果试图回答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相应也得到了一些答案:
第一,婚姻满意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吗?
答曰:平均而言,是这样的,实验中观察到了有些人身上会出现比其他的人剧烈得多的下降趋势。
第二,伴侣符合理想化的程度高会减缓满意度的下降吗?
答曰:对,那些最初给“伴侣多大程度接近于理想伴侣”这一评判的打分低于平均水平的人,婚姻满意度随时间下降得很快。而越认为对方接近理想伴侣,满意度就下降得越慢。
第三,对婚姻更满意是因为得到了更好的伴侣吗?
答曰:上一个问题可视为纵向比较,而这一问题是横向比较,答案也是:对。伴侣越接近自己想要的那种,包括自我评价、抑郁程度、神经紧张度和依恋度在内的各项指数都呈现一个向上的正面态势。
第四,个体的性格积极与否对以上结果有影响吗?
答曰:几乎没有,可以排查这个干扰项。
据《今日心理学》上的一篇分析文章,默里团队之所以能做出这样强大的肯定结论,在于他们选择了和原来的研究有些不一样的路子,也就是通过量表中问题的设置,到底闹清楚了实验对象的理想伴侣是什么,那是一个有着全面的人格特征的理想对象,而并非简单通过一些容貌外形来界定,所以在跟踪调查的过程中,观察到因与预期有很大偏差而导致不满的可能性会比较低。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努力一下,结婚以后还是能和某部分公主王子生活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