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六岁前,大部分妈妈都关心的是孩子吃饱穿暖身体康健,有没有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那时候小心谨慎到连别人大声对孩子吼两句,都担心会不会对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六岁上学后,家长的关注点就是考试多少分,班上排名第几?生怕孩子落在别人的后面。在家长这样的心路历程中要想最终得到一个真正独立的孩子,谈何容易,凭什么?
包括给我写信的这个家长,请原谅我的直接,恐怕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你担心的说到底也只是孩子的成绩,并不是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如果每次都前三名,估计就算不跟你交流,你也会欣慰地说:“他很省心,自己能管好自己,不需要我操心。”并不介意他愿意不愿意坐下来和你谈谈心。你只介意他能否考上一个重点名牌大学,他有好前程,你有好面子。
言归正传,既然独立是心理世界的成熟和强大,父母是如何着手去建设孩子的内心世界的呢?
这位妈妈说小时候很重视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所以我想问,父母有没有想过通过阅读,怎么去引导孩子思考,用故事来指引生活?如果只是游离于生活之外的快餐式阅读,坦白说读多少心灵都是荒芜的。比如小竣小时候读的绘本中有一本是讲阿让和布姆的故事,讲两个孩子不同的成长经历,布姆是在优越的环境中快乐悠游地长大,坐吃山空,阿让出身贫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学习真本领,发奋自强。当危机来临的时候,前者不堪一击,后者却用学到的本领成功渡过难关战胜危机。我那时候常常问小竣,你喜欢谁?你要做阿让还是要做布姆?哪一种人生才有意义?后来他学小提琴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也常拿这个故事鼓励他,阿让能做到的,我相信你也能做到。
还比如说我们课本里都出现过的小马过河的故事,它就是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当儿子有时候来问我意见,好不好吃,甜不甜苦不苦有多远之类问题的时候,我就说,你还是小马过河自己来吧,我说的是我的体验,不是你的。这些就是最简单的把阅读和生活相结合的例子。
类似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很多,妈妈及时恰当的指引,使孩子阅读到的故事中所负载的能量被激活了,孩子因此而有了内在的精神动力和支持。很多事,很多时候,是不是辛苦,需不需要坚持多一点,其实就是一股劲的问题,有没有这股劲,就来源于你怎么看问题。让孩子读故事,就是教会他们怎么看,怎么思考。而家长,就是那个把能量激活让孩子知行合一的人。越小的孩子,心灵是一片纯洁的白纸,越需要父母在这方面下功夫,这时候打下的框架基础决定了以后这幅画的构图美感。越大的孩子,被乱涂乱画越多的孩子,重建工作越艰难,因为已经有些太深的印记做不到擦掉重来,那时候作画是一个更艰苦的工程。
此外,对孩子提出希望或者要求,有一个怎么对孩子表达才能够真正代表父母真实意图的问题。是简单地对孩子说,你现在还小所以要我管你,你读书是为了独立,你长大了就自由了呢,还是具体落实到孩子的内心对人对事的看法态度和处理方法?比如对攀比和追求名牌,该用什么态度?小时候一家人一起聊过吗?家长是前者的孩子就会迫不及待地渴望长大,当他们觉得有能力摆脱父母牵绊管制的时候,就会毫不犹豫地把父母的想法抛开,拥抱他渴望已久的自由。家长是后者的孩子,一般来说更平和自信,和父母就是亦亲亦友的关系,他们很愿意对父母敞开胸怀,畅谈他们对人生对世界的认识和想法,很享受和父母之间交流的时候,碰撞产生出思想火花的那种畅快。
其实绝大部分父母都是希望达到后者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和谐关系,但是因为不会正确地表达,就像种子撒错了不发芽的地方,最后是得到的就是失望。
我常常在想,对现在孩子的成长,大部分家长在物质上的提供远远多过精神上的建设,为什么会这样呢?可能因为我们家长小时候不够富裕,看着子女的童年,念及自己的童年,有一种补偿心理。更可能是因为物质的提供是最简单轻松就可以完成的,而精神建设,却需要大量时间精力的投入,更多对孩子言行的细致关注耐心纠正。在这个大家都忙忙碌碌急着多挣钱的大时代,心灵建设是对这些父母的苛求,是孩子们的奢望。
所以,当孩子初二开始攀比浮躁,对物质的欲望增强的时候,妈妈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好的苗头,没有及时和孩子坐下来谈心,生活中什么该比?什么不该比?你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么?面子是一个什么心理?真正的尊严和面子是建立在名牌上还是实力上?男人用什么去建立威信征服世界?实力从哪里来?名牌背后代表的究竟是谁的实力,谁的面子?
我想,坦诚和孩子经常做类似谈心交流的家长,还不会太多。包括这位写信的母亲,她这时候还是一如既往地忽视孩子的心灵成长,她不在乎买名牌满足孩子的虚荣心,却绝对在乎孩子的成绩下降!她不及时清扫孩子的虚荣浮躁,却对成绩下降进行积极干预,控制孩子的作息时间。要知道,成绩下降只是果,心理的失衡才是因,这种失衡绝对不是买回来名牌就可以治疗和平衡的。不从根子上入手,却去粗暴地干涉孩子的学习生活,要求他干这个不干那个。孩子的思维没理顺,对妈妈不服气,能不反感抵抗吗?就算行动上暂时依了母亲,内心还是强烈排斥抗拒的,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事倍功半,中考失利也是情理之中的结局。
很多时候,家长给孩子提供丰裕的物质支持,被掩饰在下面的,往往是一种苍白无力的贫瘠。他们大多忽略了,只有精神得到丰满,才能具备强大的超越障碍向前进的动力。
所幸的是,信中的这个孩子并没有走到令人沮丧的这一步,他只不过就是谈了一场恋爱而已。少男少女发生早恋的,大部分在家里和父母都没有良好的沟通交流。随着他们的身体和心智的成长,他们会有越来越多的各式各样的冲动、困惑、烦恼和思考,他们需要一个倾诉的渠道,渴望得到关心、支持和帮助。从信中的妈妈看,她在早期貌似就不够重视孩子精神层面的疏导和建设,那么孩子在某个机缘下找一个更能理解他的倾诉对象,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我甚至可以说,这个孩子是一个很体贴父母的孩子,他并不忤逆。首先他找的女朋友成绩也是不错的,他知道妈妈最在乎成绩,学习很差的女生会遭到妈妈更强烈的反对;其次他对父母说不会影响学习,因为他很清楚成绩才是父母的底线,只要成绩没有掉下去,那么谈恋爱就有空间。他们俩一起去报补习班,就是在双方家长面前对爱情的保护手段。
木已成舟,看描述两人已经是你侬我侬难分难舍,这时候去棒打鸳鸯已经没有意义。与其担忧他们越轨和影响学业,不如因势利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