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情感 > office恋情 > 孝义木偶戏:木偶无恋人无情真人性技巧动视频

孝义木偶戏:木偶无恋人无情真人性技巧动视频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6-05 08:03 编辑: 网络 查看:

  木偶艺术在古代被称为傀儡戏,是一种古老的戏剧表演形式,是我国传统艺术之一。木偶戏分为提线木偶戏、杖头木偶戏、布袋木偶戏、铁枝木偶戏四大类。该戏形成于何时,普遍的说法是起源于汉,到了唐宋,木偶戏逐渐开始兴盛,明清时达到鼎盛。

  孝义,是郑兴“割股奉母”之处,不仅因矿产资源丰富而闻名于世,又因是我省戏曲品种最多的一个市,被誉为“戏剧之乡”。皮影、木偶、碗碗腔被誉为孝义的文化三绝,现已成为孝义文化的特色和亮点。孝义木偶戏属于杖头木偶戏,是三绝中最具观赏性的一类,其特点是真人在下、木偶在上,艺人通过插于木偶上的一根木杖和两根木偶手的细铁棒来操作整个木偶,发展至今,已成为集表演、音乐、制作于一身的艺术形式。

  百般打磨成就民间绝艺

  “咣、咣、咣”还没走进孝义市山西孝行文化有限公司的排练场,便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锣声。说是排练场,其实是由一间砖混结构的废旧库房改装而成。推门而入,热闹的场面令人震撼,锣鼓声、乐队弹唱声、人物配音交织回荡,与室外的春寒料峭形成鲜明对比。

  排练场入口正对面,是一面悬挂而立、直径有1.5米的圆形大锣,这是武场乐器中的大筛锣。站在大锣边上,手中拿着锣锤现场排练的男子便是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孝义木偶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武兴老先生,他一边敲锣,一边指挥着其他人员的排练。

  场地中央,由十几个人组成的乐队正在吹拉弹唱。正前方的一个小型舞台上,一面白色屏风竖立中央,屏风后面的“巨蟒”与“仙鹤”正缠斗在一起。这是著名的皮影戏《盗仙草》的排练,故事讲的是白素贞潜入昆仑山,盗取灵芝仙草,遭鹤鹿二仙,白素贞被打败,恰在此时,南极仙翁出手相救,并赠予灵芝,救活许仙。它融合了孝义碗碗腔的音乐,欢畅的景象好不热闹,是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在孝义,说起木偶,不得不提的便是武兴、李夫妇。术业有专攻,今年62岁的武兴和58岁的妻子李,1972年同时考入孝义市木偶剧团,木偶、皮影就是夫妇二人的全部。

  李是汾阳人,当时只是抱着可以“转正”的念想,选择了这份职业,却与木偶结下了特殊情缘,武兴老师的一辈子也都奉献给了木偶。吃苦是年轻时在剧团里最深刻的记忆,“大冬天,那会还穿着棉衣,我们一早就在院里举木偶,一举几个小时,手都冻僵了,完了以后还不敢在火上烤,只能伸到褥子底下慢慢暖。那时候,我经常抱着手偷偷地哭。”当年木偶戏的艰辛,李历历在目,“早上5时就开始吊嗓子,那会儿谁演谁唱,必须要有好的功底。上世纪70年代开始恢复传统剧目,《三打白骨精》等一批戏曲在当时创造了辉煌,剧团开始自负盈亏。”

  趁着排练休息的时间,记者随武兴走进木偶工作室,25岁的徒弟武永帅正忙着给木偶修补。工作室里陈列着种类繁多、造型各异的木偶和一些半成品,雕刻精细,形象传神。孝义木偶是以木杖来动作完成,木偶内部,眼嘴可以通过操作活动。

  据武兴介绍,制作木偶工艺繁杂,从人物造型设计到木偶手脖等细节性技巧动作,再到服装的颜色配比,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多道工序后才能亮相舞台,从毛坯到成型就得花半个月到一个月甚至更多的工夫。做木偶头时,首先将特有的红胶泥用水泡大约一天,为了使头部成型后融为一体,要完全揉均匀揉透彻,待干燥以后喷水,这样才不会干裂;接着就要根据剧本人物性格进行塑型,重点是突出人物个性,进行雕刻;再用约3厘米厚的石膏包裹在,石膏干后分三部分切开,取出红胶泥模型,将碎纸屑细细敷在石膏里层,使其形成纸坯,再用骨胶粘起来,用铁丝绑好,烘干后,去掉石膏,将纸坯木偶头进行整形,安装嘴巴、眼睛和各种机关;将切开的头盖骨那部分合拢后就基本成型,再用白乳胶和滑石粉等配置的特殊材料进行均匀挂粉,然后抛光表面,上完底色就可上彩妆,安装头饰,最后配上专门定做的服饰就完工了。

  但如果要想制作复杂、有特殊功能的木偶还要附加很多工序。“比如这个木偶,它需要喷火,就要安装喷火的机关。有些木偶会眨眼,会说话,这还得下番大工夫,先把木偶的眼睛、嘴巴部位挖空,再另行制作眼睛、嘴巴,然后装上去。”武兴饶有兴趣地讲道。

  经过老艺人们多年的苦心研究,现今的木偶,不仅可以表演戏曲中的甩发、喷火、舞长绸、梢子功、翎子功、佛珠转抛接等高难度动作,还可以表演川剧变脸、书法等绝技。

  一坎坷难舍人偶情缘

  说到孝义木偶,那皮影就不得不说。据史料记载,孝义木偶于宋代传入。一开始,木偶、皮影各成班社。限于当时照明设备差,木偶戏夜间表演效果不理想,大多选择白天演出,而皮影只能在夜间演出。于是,木偶、皮影便合为一社联合演出,白天上演木偶戏,夜间上演皮影戏,随后改名叫“灯影班”。

  由于灯影班时常走街串巷,每逢节日、婚庆、庙会都有人请他们助兴,久而久之便成为一种民间习俗。清末民初,孝义木偶戏还保持着较为兴盛的局面,随后便逐渐衰退。到解放前,孝义能够参加演出的班社只剩两三家。

  新中国成立后,孝义木偶戏又重新焕发生机。1956年,孝义皮影木偶艺术团成立。1958年,在老艺人的下,用碗碗腔演唱木偶戏,深受群众欢迎。进入20世纪80年代,木偶戏更加丰富多彩,《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河》等大型木偶戏一度久演不衰。

  1989年10月,由孝义木偶艺术团组成的山西省皮影木偶艺术团代表山西赴英国演出,武兴有幸参与其中。演出场场爆满,英国观众连连叫绝,孝义木偶戏在当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但事业背后,却是家庭的连连不幸。李由于忙于工作身体欠佳,致使女儿早产并患上了严重的癫痫病。随着电视的普及,看戏的人越来越少,剧团日益萧条,许多人开始自谋职业。武兴迫于经济压力,无奈地递交辞职报告。但他非但没有被组织批准辞职,反而被任命为团长。

  为了给女儿看病,武兴夫妇开过小饭店,倒腾过原煤。1996年夫妇俩加入木偶协会,同年,导演江河邀请武兴去西安电影制片厂出演《英雄出少年》中的小苞敏,该部影片获得了当年的最佳儿童片和1997年的纽约国际影展儿童铜。此外,江河还个人出资4万元给武兴的女儿治病。之后武兴又拍了《上堂会》等一系列电影。

  日子有所好转,女儿的病得到及时救治,外债也在退休前基本还清,武兴夫妇的眉头也慢慢舒展开来。李告诉记者,他们俩一相互扶持,共同着对于木偶的情缘,虽有坎坎坷坷,但都了下来。因为他们,他们的选择是没错的;因为他们心中有爱,有对木偶、对家的爱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