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凋零的爱———“感恩亲情”主题阅读 (2010-06-14 23:02:01)
标签: 家庭 汇款单 父亲 脱下衣服 感恩 杂谈 分类: 教学
究练习】
1.文章第一段写了大写时的事,这在叙述方式上属于什么?有何作用?
2.文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3.“虚荣”本来是贬义的,作者用它形容父亲合适吗?
4.文章题目是“一张忘取的汇款单”,但作者却以较大篇幅写父亲取款,直到第五段才写到“忘取的汇款单”,这样写符合题意吗?
5.文章表面写儿子的孝心,实质是表现什么的?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三号美文厅】
母亲的来信
[前苏联]克拉夫琴科
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
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
每封信的结尾也没有什么区别:“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唯一的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就肯定活不成了。信就写到这里。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吻你。你的妈妈。”
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解。
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斑的来信,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上写封回信。
……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房间。
今天发了工资。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着熨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谁有约会等等。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等同房间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沉思起来……
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相互寒暄几句之后,那位老乡问了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去。冬天眼看就到了。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你母亲只有她那一点点养老金……你是知道的。”文卡自然是知道的。
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
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调“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
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选自《微型小说选》,有改动)
【探究练习】
1.请揣摩分析文中“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2.文卡这一人物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小说作具体分析。
3.试简要分析文章第十段文字的作用。
4.文章的标题“母亲的来信”能换成前面的“家书”吗?理由是什么?
5.小说的结尾,当“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的时候,文卡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参考答案】
1.不想让同室人知道,可见其虚荣心。2.这是一个不理解、不关心母亲的自私、冷漠的儿子的形象。例如他在收到母亲的来信时“露出讥诮的冷笑”,表示他一点也不理解母亲在信中表达的心情;他也极少给母亲写信,从不寄钱帮助母亲,不关心母亲生活的艰难。、这些情节都反映了他的自私、冷漠。
3.这段文字详细地描写了文卡对自己工资的分配预算及最后取消了寄钱给母亲的心理活动,揭示了文卡自私冷漠的内心世界;同时,与后文母亲寄来三卢布的情节形成对比,增强了感染力。
4.不能换,因为一则外国不一定称家书,更重要的文章是以母亲的信为主要线索组织材料,且文章正是以母亲无论多困难都一直给儿子写信,儿子却不回信这个事实来表达深刻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