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慎待亲情,不循私情
周恩来夫妇与烈士子女在一起
周恩来重亲情却从不为亲人谋私,重情义却从不拿原则作交易。他十分痛恨那种“好伸手,走后门;一人做官,全家享福,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丑恶现象,因此,执政后,作为总理,他首先对自己情深意笃、患难与共的妻子高标准严要求,从不以亲密无间的夫妻关系代替严肃的政治关系。新中国诞生后,一大批巾帼女杰走上了各种领导岗位,论才华、威望、资历,邓颖超在政府里任一个部长谁也不会有疑义。但周恩来却斩钉截铁地说:“只要我当一天总理,邓颖超就不能到政府里任职。”1955年确定工资级别时,中央批准邓颖超为五级,但周恩来却把她压为六级。1974年,毛泽东批准邓颖超任人大副委员长,但周恩来却又把批示压了下来。总理的想法和做法,得到了妻子的理解和支持。邓大姐知道总理这样考虑问题是对党的事业负责,是在慎重地对待人民赋予他手中神圣的权力。
周恩来历来十分注意不受亲属的一些错误思想所左右,他曾说,“对亲属,到底是你影响他还是他影响你?一个领导干部首先要回答和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你不能影响他,他倒可能影响你。”因此,他给自己的亲属私定十条家规: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到北京看望;来者一律住机关招待所;一律到食堂排队就餐;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不准请客送礼;不许动用公家汽车;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来办;生活要艰苦朴素;不许说出与周恩来的亲属关系来炫耀自己;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早在新中国诞生前,周恩来的兄嫂曾想让他给找个职位。他在回信中的答复是:“人生赖奋斗而存。”新中国成立后,他身为国家总理,但对亲属从严要求,绝不允许仰仗他的权力和地位,有任何特殊。他的亲属们到越边远、越艰苦、越基层的地方,越符合他的要求。周恩来的一个侄儿,在北京钢铁学院毕业后,留校当了教师。女方在淮安县工作,组织上为了照顾夫妇关系,把女方调到北京来。周恩来得知这一情况后,亲自做两人的工作,说明这几年遭受自然灾害,中央调整国民经济,北京大量压缩城市人口,他们也要带头执行。并对他们说:任何时候都要防止特殊化,学校里学的东西也可以带到家乡去发挥作用嘛。这样,两人愉快地回到了淮安工作,直到周恩来逝世时,他们还在淮安中学当老师。
文化大革命中,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建从内蒙插队的地方入伍了,总理听说后怀疑孩子参军是不是走的后门,就派乔金旺和赵炜同志去了解情况。他们问北京军区机关的招兵部门,都说没有首长打过招呼。又去新兵团找到秉建,秉建说:“并没有人打什么招呼,是我自己报名,经过体检、政审等正常手续参军的。”乔和赵说:“你伯伯的意思还是让你回到插队的地方去落户,怎么办?”秉建说:“伯伯要我回去,我就回去。”乔和赵又问:“你已穿上军装来到北京了,再回去想得通吗?”秉建说:“那我得听伯伯的话。”乔和赵回去向总理汇报,总理坚持让侄女回原来插队的地方去。乔金旺同志后来回忆说:总理之所以这样做,一是希望秉建在那里扎根,热爱那里的土地和人民,真正为他们做些有益的事情,而不是做做样子,拿那里当跳板;二是为抵制当时很多高干子女为逃避上山下乡,走后门参军的不正之风。总理一贯主张干部子女应同工农子弟一样,不能搞任何特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