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健
2月15日晚,河南开封通许县中医院发生一起恶性案件,一青年男子周某持刀将其母亲捅成重伤,更用刀子将妈妈的头皮整个一块剥掉。而这已经是他第二次拿刀挥向自己的父母了。(楚天都市报2月20日消息)
因为欲望的索取得不到满足,就要对亲生父母暴力相向,这样的人实在是理法难容。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法律问题,其映射出的“社会病”更值得关注和反思。为何房价越来越高、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竟逼着“房奴”榨尽父母最后一滴血?为何亲情爱情友情变得只能用金钱去算计?为何高等教育锻造出的产品竟然倒行逆施、禽兽所为?为何媒体要以如此血腥的标题来赚取点击?无法回避的残酷现实泣诉着不能逃避的社会追问。从全家人的骄傲和希望,变成残忍无情的“恶魔”,是周某某的心理病态,更是扭曲社会的集体病态!
教育之失。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又云:慈母多败儿。血的事实无数次印证此理。舐犊之情没有错,但溺爱真的换不回亲情的反哺,纵容也只会让悲情加剧。事实上,由于文化学历、价值观念、经济水平等诸多因素,中国子女的家庭教育永远是个共性难题。好在学校可以弥补。但遗憾的是,教育的功利色彩让“问题子女”的救赎再失良机。偏重智育、学分和升学率,而轻视德育、常识和做人道理,是教育者的通病。正是因为缺少了必要的励志挫折教育、心理健康辅导、亲情责任和法律意识的培养,让学生从小就读死书、拼文凭,仅仅是为了长大能找一份体面的工作,赚到票子、房子和妻子,直至享受到上流社会的富贵荣华。这样的教育,只会让人变得更加自利,从而轻易地把理想抛弃,亲情割离,良知忘记,将奋斗看作是赤裸裸的“欲望打拼”。让人混沌不觉地在金钱海洋里随波逐流。竞争何其残酷?谁才是成功者?当越来越多的人拿金钱和地位公然炫耀时,更多年轻人便将其作为“成功标杆”再次请上“物欲祭坛”。为求成功,年轻人怀揣“奔富”梦想,使尽浑身解数,不择手段方法,甚至极尽阴险狡诈,但一遇到挫折便自暴自弃,埋怨父母,抱怨社会。即便如此,教育还可以挽救,却再次袖手沉默。当“温室花朵”失去了心灵的引导,闯入了物欲泥潭,就再也经不起所谓“挫折打击”。眼前发生的一切正交织演绎着冰冷的世相。悲惨的结局到底是谁酿的错?除了有人鬼迷心窍、咎由自取,难道就没有教育的过失?
社会之耻。人的课堂,在家、在校,亦在社会。家教不严,师教勉之。孟母三迁择环境。只因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远远超过家庭和校园。在社会环境面前,教育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曾经,我们以重孝悌、守礼仪、讲诚信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自豪,也从来不缺少道德模范。然而,当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毒物”们推陈出新,当明星代言广告只代言金钱、不代言良心,当学术腐败屡次印染并玷污着纯净的象牙塔,当《卖拐》等低俗文艺愚乐百姓、宣扬审丑、暗示厚黑哲学--这一切正在解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逐渐消解着孝悌仁义诚信的良俗伦理。当前,我们正通过各种声音和渠道搜寻着社会的“正能量”,正印了道义所面临的“负增长”。也许是处在社会的转型期、改革的深水期,才让人忧虑社会道德危机感为何如此严重。试想,一个道德败坏、诚信缺失、人情冷漠、金钱至上的社会,在利、义面前,教人如何抉择?植物的朝向决定着生命的采光。面朝太阳,才能聚集温暖,将阴影抛在身后。如果看到的尽是阴暗面、消极面和丑恶面,不利于积极的价值观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社会的健康发展以及公平公正的秩序规则构建。难怪有人说“社会病了”。
媒体之愧。媒体是公众的良心。媒体报道应当的是揭示真相、惩恶扬善的平台。然而,过度的新闻自由解开了媒体的自律枷锁,“标题党”以桃色、暴力、仇视、鄙俗等出位的噱头博取观众眼球继而谋取私利,却忘记了媒体人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良知。正面积极的宣传引导越来越少,取而代之以哗众取宠的卖乖讨巧,或将社会焦虑和恐慌无原则放大,或将事实真相添油加醋臆断浮夸。殊不知群众眼睛是雪亮的,无底线的“炒作”换来的必将是读者和网友的指责和离弃。诚然,随着舆论监督的能量正不断生长,有人曾断言“媒治时代”即将到来,但前提必须是尊重道德、敬畏生命、信赖法治。若将功利作为新闻的目的,便是媒体之愧。
河南伤亲案并不会因为行凶者被依法严惩而告终。周某的忏悔、社会的反思、病根的医治将会是一段漫漫长路,需要所有人执手同行、彼此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