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谈“出身论”吗?
人情世故怎么样很大程度上是家里给的,其达练程度取很大程度上决于家庭给予孩子怎样的平台。
后天操练固然有效,但起始段位的巨大差距预先决定了日后水准的高下之分。
依个人浅见世界上有两碗饭可以吃:技术饭和人情饭。
家境差的孩子迫于生计早早尝遍众生百态,深谙生活之心酸,生存之不易,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的缺乏使大部分这样的孩子无法在学业,即“技术”上出类拔萃,因此朋友和关系圈是其立足的资源和筹码。既然吃的是“人情饭”,那么察言观色、听音揣摩,权衡人际关系,与三教九流打交道便是必备技能了。
家境好的孩子平台高,眼界宽,资源多,选择广:要教育资源有教育资源,要社交圈有社交圈。习得一手绝技的孩子们可以吃技术饭,不可替代性强,人情世故弱点也没关系。想吃人情饭的孩子圈子都是现成的,从小到大耳濡目染想不懂人情世故也难。要做的无非是学习技巧,继续维持现有人脉,在此基础上继续拓展。
最可怕的就是“橄榄型”或“金字塔型”结构中间段位的同志们,这是绝大多数人的情况。
没大钱,没大权,没有艰苦社会环境的磨砺也没有强大精英父母的庇佑。这批人过着温饱小康饿不死,前有进路后有退路日子。 没有聪明绝顶的脑袋,也没那圆滑精明的劲儿,所谓技术不硬社交不强。先天没优势,后天又没逼到那份儿上,两手都抓抓,两手都不硬。
虽然万事离不开个“例外”,跳出自身环境局限找到新天地的人大有人在。但据我推测,中间层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成长环境应该是是“人情世故一窍不通”的高发区和重灾区。
1.31更新:
挺多朋友点赞,希望点赞的知友不是抱着“反正都是爸妈给的跟我没关系”的心态。觉得爸妈不行,给状态点赞,以后咱儿女会不会干相同的事儿呢?
主观能动性是个很强大的东西,多体验,多留心,多总结,人情世故一定会有改观的。这一点也说给我自己自勉。2014-01-31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