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情感 > 情感实录 > 人情世故 决定一个人的一生?(3)

人情世故 决定一个人的一生?(3)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3-20 12:34 编辑: 网络 查看:

  大家都听说过"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这句话,意思就是,真正的聪明人身怀绝技而深藏不露,绝不到处炫耀,而是等待时机一鸣惊人.有才华固然好,但是能力再强,也不能整天顶在头上到处去炫耀.就像财富一样,有钱当然是好事,但你会每天都穿金戴银、提着钱箱子到街上去显摆吗?

  才华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一个有才华的人能得到大把的表现机会,一个无能的人,即使再张扬表现自己也不可能成功.但一个有才华的人过于炫耀自我,压制了他人的表现空间,损害了他人的利益,就必然招致众人的一致嫉恨.如果发展到这一步,他的前途和事业就非常危险,随时可能被人拉下马来!

  三国晚期的诸葛恪,是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的儿子.名门之后,家教严格,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才思敏捷、天赋过人的特质,大家都认为他的才能超过了其父诸葛瑾.不过,诸葛瑾不为有这么一个好儿子感到高兴,反而觉得诸葛恪会给家族带来不幸.为什么呢?诸葛瑾说:"恪性格急躁、刚愎自用,而且太喜欢表现自己,锋芒过于外露,终将引来祸端."果不出父亲所料,诸葛恪长大掌权后,独断专行、以才压人,认为自己什么都最好,目中无人,最终引起众怒,被大臣们设计害死,牵连家族也遭到诛灭.

  在这个世界上,才华出众却被排挤的人随处可见.他们才华在手,就像拥有一把传世名剑,逢人就要吹嘘一番,拿在手中四处挥舞,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有的惊世之才,傻乎乎地把自己树成人人想打的活靶子.他们看不见自己脚下的火坑,就这样不知不觉掉了进去.

  才华犹如一把双刃剑,可以刺伤别人,也会刺伤自己,所以运用起来应当小心翼翼,平时应插在剑鞘里.很多时候,锋芒太露都会招致小人的嫉恨和陷害.凡是做大事业的人,都应该修炼"藏露"之功.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文章做到好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才智的使用也应如此,用至好处,只是恰好.当智则智,当愚则愚,愚也是一种智.必要时,装一装"低能儿",做一做"糊涂人",都是明智之举.

  当一个人遭遇挫折的时候,或许会抱怨呐喊--我这么有才华,为什么却落了个穷困潦倒、一事无成的下场?苍天真是不公!苍天真的不公吗?非也,是他不懂基本的人情世故的缘故.这一切都是他自己造成的.当他面临人生败局时,是否应该自我反思一下呢?是否做得太过分了?是否目中无人,过于突出自己,忽视了众人的感受?是否自以为聪明绝顶,别人都愚不可及?一个人如果这样反思一番,就能找到问题的症结,然后对症治疗,等顿悟明澈之后,也就真正成熟起来了!

  翻开《二十四史》,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被小人运用阴谋诡计杀害的忠臣良将不计其数.一方面是因为小人过于奸诈残忍,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因为被害者不懂玉韫珠藏的智慧呢?他们风头过于张扬,才华过于横溢,同时又目空一切,不把身边的同僚放在眼里,这样的人不掉脑袋才怪.

  西方世界有这样一种说法:"法兰西人的聪明藏在内,西班牙人的聪明露于外."前者是真聪明,后者是假聪明.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一定不能自作聪明,要学会真聪明--切忌只知伸不知曲;只知进不知退;只知自我表现,不知韬光养晦.这样的话,我们即使才高八斗,也照样两手空空!

  在社会上行走,我们每个人都要掌握这种低调隐忍的做人绝学.多一些深思熟虑,少一些锋芒毕露,千万不要把肚子里的"宝贝"像竹筒倒豆子一样全拿出来.若不懂这一道理,肚里有再多的宝贝,也终将成为别人的囊中之物!

  兔子急了会咬人,千万别把对手逼到绝路上

  锄奸杜倖,要放他一条去路.若使之一无所容,譬如塞鼠穴者,一切去路都塞尽,则一切好物俱咬破矣.

  铲除邪恶、杜绝小人,有时应给他们留一条改过自新的生路.如果逼得对方无立足之地,就像把老鼠能够逃生的出口都堵住,它会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把一切好东西全都给你咬坏.

  为什么说兔子急了也会咬人呢?要知道,兔子本来是温顺的动物,不到万不得已它一定不会反击.但如果被人逼到绝路上,就必然会孤注一掷!

  正因这个道理,落水狗不能打,打急了会窜上来跟你拼命.穷寇不要追,是因为困兽犹斗、垂死挣扎,会对你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做人做事要懂这个基本常识.给对方留条活路,你也受益无穷.有些人就喜欢落井下石、斩尽杀绝,结果呢,对手永远杀不绝,自己的立足之地反而越来越窄.

  东汉年间,大将窦固率军攻击匈奴.这支匈奴骑兵只有500人,从大漠深处飞奔而来,为的就是趁秋收期间抢夺老百姓的粮食.但他们刚入关不久,就被窦固的兵马围在了一座山谷中.汉军把山谷两侧的出口堵个滴水不漏,然而连续向内攻击了十几次,都没能把这区区500人歼灭.匈奴人组成一个圆阵,躲在石头后面,不停地向外放箭,谷口躺满了汉军士兵的尸体.

  窦固见此情景,命令部下把一侧出口的士兵撤走,留出另一侧出口.部下大惑不解:"将军,敌军陷入重围,就是插翅也飞不出去啊!何况只有区区几百人!只要再攻数日,一定能将他们全歼!不知您为何要放他们逃生?""当然不是放他们逃生."窦固说,"现在他们没有退路,必然个个向前,奋勇死战.何况谷内草木繁盛、水源充足,他们也困不死.长时间这样耗下去,就算我军最后大获全胜,也已经伤亡惨重,所以才要放他们出来,在追逐中斩杀他们."

  情况果然就如窦固所料,这支匈奴部队从山谷里逃出来之后,眼见有了生路,拼命地向北逃跑,犹如惊弓之鸟,队形散了,人心乱了,没有人再想着回头跟汉军拼命.窦固率领的汉朝骑兵就在后面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断用弓箭进行射杀,不到一天,就消灭了这股入侵之敌.

  兵者,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如果我们把敌人逼到绝路,看不到一点希望,他们反而会破釜沉舟,跟我们来个鱼死网破.此时的敌人个个是猛虎,个个背水一战.我们要想打胜仗可就不那么容易了!即使最后赢了,也已经付出巨大的代价,得不到任何好处.

  在历史上,像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例子屡见不鲜.春秋时,燕将乐毅出兵攻打齐国,只有即墨城没有攻打下来.他们就围得死死的,猛攻紧打.这时齐军已到垂死的边缘,突然齐国名将田单振臂高呼:"国就要亡了,我们怎还会有家?"于是士兵人人有誓死报国的决心,竟然一战收复全部失地.请让我们假设一下:如果燕军在攻到即墨城时能放对方一条生路,他们必将争相逃命,哪有士气可言?就算换个地方再战,对方因为有了失败经历,如同惊弓之鸟,也是最容易对付的敌手,可谓最薄弱的环节.照准这个环节一刀砍去,哪有不胜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