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字体大小: 中
中国式人情世故:装傻的孙膑如何智斗装B的庞涓?(图) (2011-10-18 21:10:28)
标签: 孙膑 文裁缝 庞涓 人情世故 励志中国 文化 分类: 图说大历史
节选自《中国式人情世故》,中国工人出版社
该装傻时装傻,该聪明时绝不含糊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司马迁
在形容一个人的时候,人们总是习惯说一个人聪明,或是傻,但在实际生活中,有一种人却好像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他们有时候很傻,有时候却又很聪明,让人捉摸不透,如同打醉拳一般。这样的人是真傻,还是假傻呢?
事实证明,如果这样的人不是个真傻子,碰巧做了几件了不起的事情,那么他就是为人处世的高手,因为他们懂得把握时机,知道在该傻的时候利用傻气躲避灾难,又能利用自己的智慧为自己创造机会,赢得胜利。
战国时期,齐国的孙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孙膑原来是叫孙宾的,之所以改成了孙膑,是因为他受了膑刑。膑刑是一种残酷的刑罚,简而言之,就是剔除膝盖骨。孙膑是个双腿残废的人。当然,他不是天生残疾,会落得如此境地,全因他的同门兄弟庞涓所赐。
庞涓和孙膑同在鬼谷子门下学艺,学成之后,庞涓回到他的故土魏国,并对孙膑许诺,如果自己要是得到重用的话,一定向魏王举荐孙膑。当时的孙膑单纯、朴实,信以为真了。其实庞涓是个小人,他心胸狭窄,学艺的时候就很嫉妒孙膑的才能。
庞涓的确也是才能出众,回到魏国之后,很快就打了几场胜仗,获得了魏王的重用。此时,庞涓想起了孙膑,却不是向魏王推荐,而是担心孙膑的才能高于自己,一旦孙膑出山的话,自己的光芒会被掩盖。所以他故意将孙膑骗到魏国来,却又对魏王说孙膑私通齐国,对魏国不利。结果孙膑受了膑刑,这时他才看清庞涓的真面目。
或许,每个人都有单纯的时候,尤其是处世未深,经验不足的时候,这个时候,别人说什么他们都不愿相信,他们相信朋友,相信义气,所谓“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掉泪”直到受到伤害,被出卖以后,他们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天真,犹如很多人说:“当时太小,太天真”一样的可怜、可笑。孙膑吃过了苦头,且熟读兵书,攻于谋虑,当然也意识到了现实的残酷。而也是在这个时候,他将本文主题的前半部分完美地演绎了出来。那么,历史的教训就在眼前,万不可偏执,认为这只是个故事,你该注意孙膑是怎样做的?这样做了,又得到了什么?
孙膑残废之后,庞涓还是派人监视着他,严密的监视着。孙膑知道自己危在旦夕,要为自己想办法,于是他开始装疯卖傻,一会儿大哭大闹,一会平静如水,十足的疯癫态。可尽管如此,庞涓还是不信。如果当时也有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话,孙膑获奖是但只无愧的,他为了将自己的疯癫之态演活,白天混迹市井,晚上睡猪圈,还吃猪粪。如此反复,真假难辨,最终,庞涓相信了,对其监视的程度也放松了。
后来,齐国的使者来到了魏国,孙膑趁监视松懈的时候拜见了齐使,齐使听孙膑的谈吐,一方面惊为天人,另一方面同情其遭遇,于是助其逃走,将藏到了齐使的马车里。孙膑终于逃出了困境,为他下半生的辉煌拉开序幕。
孙膑要是不懂装傻,庞涓就不会放松警惕,他也就没有逃离困境的机会。很多时候,人们容易受困,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不懂装傻。有时,学会装傻,就远离了危机。因为你一装傻,就表示你是傻的,别人是对了,一方面成就了别人的荣耀,另一方面也会放松别人对你的警惕,降低别人对你的敌对意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懂装傻,就吃了很多的傻亏。
小明是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入职不久,公司老总就发话了,说是新员工入职,不妨谈谈自己对公司的看法,多提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坦白说,那家公司的的体制确是有些弊病的,但是没有敢说,除了小明“干冒天下之大不韪”洋洋洒洒的几千字文稿全都“记录在案”,在会上指了出来,上至领导作风,下至员工待遇,而且还真的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
听了小明的意见,老板的脸色是很难看的,这不是当面扇他的耳光吗?可表面上老板还是拍掌称快,夸奖其说的精彩,事实上却没有采纳小明的半点意见。结果,试用期还没结束,小明就被“莫须有”的罪名给踢出局了。
之后他还找了几份工作,尽管降低了自己的要求,可天不随人意,他还是不能稳定下来,实现自己“做出一番事业”来的理想。
小明的不幸就在于他不懂装傻,别人都不提,你干嘛要提呢?这不是在老虎嘴上拔牙吗?所谓伴君如伴虎,这个道理,小明是不懂的,更不懂什么叫明哲保身,被踢出局就也在情理之中了。
装傻,就是要顺应形势,相时而动,让自己傻起来,脱离风尖浪口,避免麻烦。比如,有人故意挑衅你,你又不想得罪他,这时你不妨装傻,当做没听见,与之擦肩而过。又如,有人想在你口中套话,你可以装傻,和他打岔。泄露了自己的秘密和别人的秘密一样危险,千万别给别人抓住把柄。再如,别人都“傻”的时候,你也要傻起来,不要像上面故事中的小明一样扮聪明,惹麻烦。傻,是一件保护自己的外衣,只要你能适时地将它穿在身上,它就能保你一路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