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情感 > 情感实录 > 月如水花如雪

月如水花如雪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6-24 01:11 编辑: 网络 查看:

人情世故

 

 想一想,其实人这一辈子永远离不开“人情世故”这四个字,你只要做事情,只要与人打交道,只要与社会接触,就都是“人情世故”。

 中国文化所讲的“人情世故”涵盖很广泛,包含了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问,是为人处事的道理。既要懂得人又要懂得事,能够通晓它,实非易事,需要的是人生经验的积累与深刻地体味。“人情世故”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智慧的高低能力的大小,决定着一个人的成败。

 一般来说,一个在社会上被大家肯定的人,有时能力未必高人一等,但是做人一定很成功,也就是善于为人处世的技巧,能塑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可是,现如今这种能力和智慧被一些人无限光大了,上下通达,左右逢源,以至于“人情”成了“马屁”的代用词,“世故”就是“滑头”的别称了,“人情世故”彻底变成了老子讲的“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老子这句话讲得太好了,准确的把人性的弱点鲜明而尖锐的总结出来。想一想,现今社会为什么贫富差距日益加大,为什么腐败屡禁不止,不都是“损不足而奉有余”吗?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是啊,人性的虚荣和贪欲让我们很难摆脱名和利的束缚。大多数人终日奔波忙碌,有多少人是因了一己的喜好满心欢喜的劳碌?名和利像发动机一样促使着一些人不知疲倦地高速运转,当转不动了不得不停下来时,才反问自己,到底为了什么?正如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所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就因为我们不明白为什么,才让“人情世故”愈发的虚伪而复杂,以至于成为我们的负累和枷锁。

 可是,人是一个社会生物,个人只有在与他人交往中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我们每天必定要与人相处,必定要面对“人情世故”,这是谁都无法逃避的。举一个很小的例子,一日下班后我和朋友去球馆打球,打完球准备回家时找车钥匙而不果,才想起匆忙中忘记锁车了,到放车的地方早已没了车子的踪迹,我们四处寻找,最终在球馆值班处找到了车子,原是值班老师傅见车没锁就把车推到了这里。我们对老师傅连声道谢,直夸他有责任心负责任,老师傅则翘着二郎腿抽着烟,一边安然地接受着夸奖和谢意,一边说这本不是他负责的事情,只是担心车子被别人推走,就推到值班室等车主来找。他反复地说,我们也反复地夸赞,可老师傅就是不提给钥匙的事。一看这情况,我就跟朋友说给师傅买两盒烟吧,以示谢意,朋友赶快去买了两盒,还没等他回来,老师傅便把车钥匙交给我了。本来老师傅做的是一件好事,可这好事在“人情世故”面前露出了狰狞的一面。这只是“人之常情”的一个很小的例子,并不涉及危害他人的社会的利益,是我们屡见不鲜再正常不过的“人情世故”。中国人的“人情”像欠债一样是需要还的,是需要礼尚往来的,不是一种无偿的帮助。如此这般的“人情世故”在我们生活当中可以说举不胜举,比如说包罗万象的托关系走后门,比如说竞选竞聘私下拉票等等,我们能完全抛开“人情”而不顾吗?我们能清高到置身度外吗?很难,那样的话我们的人际关系便无从维系了,你会成为众人所指的“软硬不吃”“油盐不进”外加“茅房里的石头”,根本不会存在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就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产生了所谓的朋友圈、关系网,在利用和被利用中满足着自己的私欲和虚荣。

 如何才能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呢?如何做到“过犹不及”,做到“损有余而补不足”呢?老子说:“上善若水”。水滋润万物,却不会同万物相抗争,水是最好的状态,最好的品德。“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是水的特性和品质,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处世之道。人要找准自己的位子,呆在自己该呆的地方;要有广阔的心胸,有容乃大,切莫狭隘封闭,鼠肚鸡肠;与人交往要心存友善,对强者要尊重,对弱者要嘉许;说话要讲信用,言必行,行必果;忠于职守,用业绩说话;有才能,但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办事要能合理把握时机,不轻举妄动。老子的“七善”可谓字字珠玑,代表了理想的人格,是水的人生艺术。如水般的为人处世是至高的境界,是顺应天道的,若我们能以水的心态来面对“人情世故”,以一种适度的谦卑来对应世界,随机寻缘,利而不争,一切会成为自然而为的事情。

 其实人的一生所需并不多,住再大的豪宅也就是睡一张床的地方,满汉全席也只能吃到填满肚子作罢。不如索性简单一点,“知行合一”地做一个本真、纯净、简单的自我,也许这样会更容易获得身心的愉悦。上善若水,不用去特意营造,自然会形成一个和谐与共的“人情”和“世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