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情感 > 情感实录 > 夫妻相处技巧 要懂点心理学

夫妻相处技巧 要懂点心理学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7-27 02:54 编辑: 网络 查看:

夫妻相处技巧 要懂点心理学2010-12-08 16:58

对于年轻的夫妻而言,如何处理好双方的关系是一个难题,尤其是刚刚结婚的年轻夫妻。大多数情况下,夫妻之间之所以发生冲突并非因为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而仅仅在于一些极其琐碎的事情,由于双方还没有学会处理这些事情,所以经常导致严重的冲突。假如你懂得一些心理学知识,就能有效避免这些问题。
  徐静蕾主演的电影《笔者爱你》里有一个镜头:一对新婚夫妻一起逛商场,妻子被美容师拉住,请她试一下彩妆,丈夫不置可否。妻子做完彩妆后让丈夫欣赏,丈夫没好气地说:“也不看看自己什么底板,画的跟个鸡似的。”妻子一怒之下在公共场合与丈夫吵了几句,并且没有按约定到丈夫父母家吃饭,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当笔者的一位朋友和他妻子一起看到这个场景的时候,妻子微笑着对他说:“假如你不喜欢笔者化这种彩妆,肯定会好好地跟笔者说,并委婉地劝笔者不要这么做。”笔者的朋友说:“你也不会像女主人公那样在公共场合大吵大闹的。”的确,笔者的朋友肯定会好好地跟他妻子说的,因为他是学心理学的,懂得女性的一般心理特征:她们喜欢男人欣赏,给她们建议,而她们也总会重视这些建议,不会出现像电影里那样的情景。
  男人一般都非常爱面子,假如妻子在公共场合跟他吵,他会感到自己没尊严。而影片中妻子的做法丝毫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只会使矛盾升级。因此,在夫妻相处的过程中,应尽量体谅对方、关注对方,了解对方的需要和爱好。当发生了矛盾以后,一方面要尽量以宽容的态度谅解对方,另一方面要本着解决问题的态度进行沟通,尽量不要使矛盾升级。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营造良好的夫妻关系。
  作者:健康时报特约专家高兵
  婚姻也要“定期体检”
  当婚姻变得平淡并布满争吵、冷战、无奈,“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时候,当事人不是忍耐凑合,就是奋起离婚。对这种婚姻的“亚健康”状态,有婚恋专家提出了为婚姻“定期体检”的理念,就像对待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身体。
  中国婚姻75%亚健康
  第二届沪台民间交流论坛分论坛公布了一组数字:在中国,只有3%的夫妻有高质量婚姻;有75%的婚姻中等质量,勉强维持着;22%的婚姻质量很低。这意味着,中国75%的夫妻婚姻处于亚健康状态,至于最后22%这一部分,则可以说已经“病入膏肓”。婚姻高级治疗师张晓平则认为,要是按照西方人的判定标准,没有了爱情,夫妻间不再牵手,就算不吵架也已经是糟糕的婚姻了。假如这样来看,婚姻质量很低的比例就远远不止22%了。
  “婚姻体检”分四个阶段
  对上述状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际婚姻家庭指导师陈玉英女士在论坛上引入了“婚姻体检”的理念,说婚姻需要分4个阶段进行“体检”:第一个阶段是初婚
浪漫期;第二阶段是两年后的平淡期;第三个阶段是问题频发期。其中,平均婚后5年和16年是离婚高危期,主要是因为孩子的出生和第三者的介入。第四个阶段是“柳暗花明”期,夫妻重归于好,白头偕老。
  第一阶段的“体检”有助于夫妻双方熟悉彼此间的相似和差异,适当延长“浪漫期”;第二阶段的“体检”,可以帮助夫妻正确处理差异;第三阶段的“体检”也可以帮助夫妻缓和矛盾,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分手。
  很多离婚都是“冤假错案”
  然而很多夫妻在婚姻出现问题时,往往向自己的亲朋好友寻求帮助,很少去寻求专业的婚姻专家,平时更不会主动去“体检”。前去“体检”的婚姻,都已是“病入膏肓”了。
  事实上,很多离婚都是“冤假错案”。张晓平认为,政 府有义务广建“婚姻学校”,就像如今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各类体检机构,不同的是婚姻学校的核心教学内容是爱情教育,婚前婚后都需要爱情教育。
  张晓平说,早先,他就曾受益于这种婚姻学校。这是一所外国人在中国开办的婚姻学校,每期培训时间为八周,每周上一次课。“当时共有8对夫妻,只有笔者们一对中国夫妻。”他说,婚姻学校在国外很普遍,多是民间和教会创办。“许多人将婚姻的问题归结于性格不合、价值观冲突等。其实这只是问题的表象,深层的原因是两人之间缺少了爱。”
  张晓平认为,假如两人之间有爱情,就会寻找对方的优点,包容对方;假如没有了爱情,自然就会横挑鼻子竖挑眼,放大对方的缺点,看对方哪里都不顺眼了。
  重建爱情从牵手开始
  在平淡的婚姻中,爱情是可以重建的。张晓平建议,夫妻间不仅要寻找共同的话题,培养共同的业余爱好,夫妻间身体的亲密接触也非常重要。首先要牵手,第二要一起泡脚,第三还要给对方擦脚。
  “别小看了这些细节。夫妻近距离的亲密接触,有助于激发爱意,促进双方体内 美好激素 的分泌;只有通过这种近距离的接触、双方的气息交流,夫妻才能相互闻到、感受到这种激素,这又可进一步激发爱意。”
  作者:健康时报记者杨锐
  支持专家:国际婚姻家庭指导师陈玉英、婚姻高级治疗师张晓平
  当妻子在床上发牢骚
  两人各自劳累了一天,好不轻易躺在床上,当丈夫开始想入非非时,妻子却唠叨起上班时与他人发生的矛盾。丈夫会怎样?
  场景一:几分钟后,丈夫的粉色幻想破灭了,继而漫不经心地随声附和几句,甚至跟着骂几句。
  场景二:丈夫克制住自己的欲望,听完妻子的诉说,然后冷静分析,并指出谁对谁错,多数时候可能妻子并不一定占理。此时,妻子满腔怒火,转而与丈夫开始争论。
  事实是,当妻子在床上开始唠叨时,大多数男人为了表示关爱会选择后者。首先,跟着女人一起骂的做法绝对为大丈夫所不
齿;其次,只有帮着女人们客观分析后,无论谁对谁错,才能真正帮助爱人正确解决问题。
  可惜的是,这样崇高的理由,妻子一定不会领情,最终的结果,她的满腔怒气非但得不到发泄,还可能激起新的夫妻矛盾。
  所以,实际情况往往是,选择第一种做法更轻易缓和妻子的情绪。
  也许你会觉得妻子太“孩子气”,难道她费了半天劲唠叨半天,只是为了让丈夫像她一样埋怨几句?
  没错!当妻子正处在满腹牢骚的状态时,她最需要的不是“冷静”、更不是“理智”,而是丈夫“同仇敌忾”的几句“附和”。
  就是这么“孩子气”,而且也只有用对付孩子的办法才能解决。
  2006年最畅销的家庭教育书籍《孩子,把你的手给笔者》,在第一章就为苦恼的丈夫们指出了明路:“谈话的原则是理解和共鸣。”
  在这本书中,作者教家长们如何应付孩子发出的抱怨,比如孩子放学回来对你说:“笔者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了。”家长一定不要急于判定孩子的对错,自以为正确的说教和批评只能产生距离和怨恨。正确的做法是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比如家长紧跟着说一句:“那你一定很难受。”听到这样的话,孩子马上就会舒适很多,而且愿意跟家长倾诉更多的事情,等到他最终冷静下来,或者过一段时间再选个合适的时机对他灌输道理也不迟。
  男人们总是嘲笑妻子像孩子一样,而女人们也时不时地在丈夫面前散发“母爱”,无论大人还是孩子,人与人在沟通的时候很多技巧都是相通的。
  谁说大人们一定比孩子成熟?把上面的孩子换做妻子,家长换做丈夫,是不是对围城中的男女很有启发?
  作者:健康时报记者杨波
  别把权力规则带回家
  “家不是工作的延续,也不是工作的补充。”广州向日葵心理咨询中央的咨询师黄家良指出,“家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地方,需要非常对待。假如你工作处理得很好,千万不要想当然地以为,运用工作的那一套方法在家庭中一样适用。假如你这样去做,你就会把权力规则带回家。结果就是,你只会纳闷,为什么你的家是如此冰冷,如此糟糕。”
  每个人都想有一个暖和的家,只是无意中将权力规则带回家。做政 府高官的老爸,在工作单位里习惯了颐指气使,回家了也一副官派,这是最常见的“把权力规则带回家”。
  其实不是只有成功人士才把权力规则带回家,在单位里总是被控制、受人气,自己又非常在乎权力的人,回家以后,就轻易把气撒在配偶和孩子身上,并有可能显示出更极端的控制欲望来,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补偿,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还有一种常见的“污染”:男人不能容忍女人比自己“强”。黄家良说,多数的婚姻关系中都存在着“婚姻战争”,双方无论在恋爱阶段多么爱对方,一结婚后就会有意无意地去抢
占“制高点”,企图控制对方并怕被对方控制。
  这种情况普遍发生在男人身上,因为男人更渴望成功,成功也成为衡量他们价值的标准,而这种衡量势必要与他人做比较。在外面不断与别人做比较已经很累了,难道在家里还与妻子做比较?最好的解决之道:让珍惜成为家的主旋律。
  (1)将工作和家分开。首先要有明确的意识,这是两个不同的世界,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去对待。在家里,不谈工作,只谈琐事。
  (2)不要把工作作风带回家。可以在家继续工作,但不要将工作的气氛带回家。
  (3)保持家庭整体的平等。在工作中,必然会有领导。在现代家庭中,在解决问题时,也要有“一家之主”。但在沟通中,应该彼此相互尊重。
  (4)让珍惜成为家庭主旋律。工作中,处理的主要是利益,目标是解决问题;家庭中,处理的主要是感受,目的是相互理解与接受。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接受,就多一分暖和,家就更像一个家。
  作者:健康时报特约专家武志红
  贤妻更要有危机意识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婚姻危机来自于妻子的舍本逐末 过于强调家庭责任和家庭整体建设,忽视与丈夫进行平等和融洽的沟通,导致丈夫在家庭中得不到他理想中的爱与尊重,只得以婚外情、婚外恋寻求精神满足。希望下面这三个故事能对全方位照顾家的女性有所警示。
  案例1:38岁的小茹是一个气质高雅、很有教养的漂亮公务员,为了照顾好丈夫和孩子,她甚至连单位组织的免费旅游都时常“缺勤”。丈夫比她年长10岁,是一家知名大公司的总经理。小茹对他百依百顺,大事小情全由丈夫做主,很少自己拿主意。哪怕是家里需要增添小小的衣架,她也要拉上丈夫一起去买,让丈夫帮她拿主意。有时候丈夫实在无暇顾及,对她提出的要求不在意,没有满足她,她就泪如雨下、不知所措。终于有一天,她得知丈夫有了一个各方面都不如她的情人,只是一个相貌平平的打工妹。
  点评:小茹不知道什么是夫妻平等,不知道在夫妻平等基础上建立的尊重原则。她对丈夫的这种“尊重”,其实是逃避家庭责任。她并不重视与丈夫分担精神压力,不懂得与丈夫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互助。究竟男人不是孙悟空,他们时常会碰到难以破解的疑问,难免被善解人意的女人触动,不知不觉中,感情出现漂移。
  案例2:鹃鹃36岁才走进婚姻殿堂,对丈夫百依百顺,碰到过节给双方老人钱这样的敏感问题,为了不伤害丈夫的自尊心,她总是拐弯抹角地和丈夫商量,但却让丈夫感到身心疲惫。许多时候,鹃鹃自己也搞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儿,明明自己要买衣服,偏偏说成陪丈夫选衣服,但一进商场却直奔女装专柜;明明对他和女助理一起加班不放心,却宁愿亲自买好水果,送到办公室。终于有一天,当她撞见丈夫和情人亲热的场面,
顿时感到天塌地陷。
  点评:鹃鹃对丈夫百依百顺,其实是缘于内心缺乏安全感。因此她检测丈夫的心里是否随时想她,是否全心全意爱她,是不是一如既往地爱她,长此以往,沟通变成了拷问。还有的女性,把工作中婉转表达的说话方式带回家,讲话时和丈夫“捉迷藏”,男人本来已经压力重重,实在承受不了这种方式,一旦碰到与妻子性格和处世原则截然相反的女性,顿生倾诉的愿望,难免发出好感和爱的信号。
  案例3:晓芝是一个热爱生活,干净整洁的护士。夫妇二人都是单位的骨干,虽然时常加班,但她对整理家庭的要求却丝毫不降低,总是要求丈夫和她一起收拾屋子。有时,丈夫想偷懒把当天的袜子留到第二天再洗,她绝不答应,还大呼小叫地指责他破坏家庭环境。丈夫也曾想请小时工收拾屋子,但遭到她一口回绝。结婚第六年,丈夫提出分手,理由是与其在冷冰冰的洁净环境中生存,不如找一个不是很注重细节的女人过日子,反倒可以活得轻松些。
  点评:晓芝没有把握好事情的主次和轻重缓急,看似和丈夫是在做家务事上发生争端,实际上是价值观的冲突。她主观上认为,人要服从于环境,洁净的环境是和谐关系的前提。其实,她把完美的追求放在物质环境上,忽视了对人格的自笔者完善。即便她把家务做得很好,也只不过是家庭环境的守护者。一旦自己没有精力做家务,不管丈夫愿意不愿意做,也要责令他不折不扣地“执行命令听指挥”,因而让男人在家庭中的尊严扫地,危及婚姻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