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情感 > 情感实录 > 2014年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嘉宾评课 王雷英

2014年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嘉宾评课 王雷英

来源:网络转载 2015-10-05 04:53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2014年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嘉宾评课 王雷英


                          思想者的课堂

                           ——在全国第一届小学语文教学大赛上的评课发言

                          杭州天地实验小学   王雷英

   本次大赛让我热血沸腾,除了会场的温度,我想,只能因为思想。看到每一位帅哥靓女登台,笑靥如花。我常感慨老师的笑容,笑得很孩子气,眼睛弯弯的,脸蛋暖暖的,这一定能消融一切距离。一个爱笑的老师,一个有思想的老师,一定会带给孩子难忘的记忆。

   本届大赛,却与以往很不相同,堪称“颠覆”,因为“创新”,开启了“阅读系列课”,“表达系列课”,我们感觉大赛一下子活跃了,跳跃了,没有内容雷同的课,也没有老气横秋的课,大赛课耳目一新,它所呈现出的理想主义色彩,以及思辨意义,让人迷醉。

   虽然有些教育的旧疾,如霾一般,奈他不得,但总有一批先行者,从未放弃思考!每一次课堂展示,都是一次思想的风暴;每一次课堂展示,都使我们离教育理想国更近一步。庆幸,两年一届大赛的课堂总能一次次提醒我们去追问教育之“道”:学生在哪里?老师要做些什么?课堂要做些什么?

毫无疑问——课堂立意的变化,带动了价值追求的质变!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各个省市思想者的团队引领下,大赛课堂异彩纷呈:

   1、课堂空间广阔。第一次全国公开课向小学语文的所有领域开放。课型多样,流派纷呈。有纯粹的精读课、略读课、作文指导课、作文讲评课,也有混合型的读写结合课、以写促读课、口语交际和作文一体化的课。课的内容的开放引发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有情境型,悬念型,任务型,实践型等等,同时也在课堂上呈现了各地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些较为特色的成果。感谢16位上课教师为到场的小语同行奉献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大餐!

   2、教学设计更关注学生多元能力的发展。趋向儿童化、生活化,体现趣味性、语用性。重视语文基本功训练,注重在语境中开展理解和表达训练。关注语文能力形成的过程,教学环节丰富,学生参与度广。

   3、教师的素养全面。板书漂亮,普通话标准流利,语感好,教师个人教学风格彰显,激情感染型、循循善诱型、扎实训练型、理性指导型等。

   4、教学方法因课而异。我们看到有一些学习方式变革的影子,比如,课内学习单的使用,富有创意的情境创设,ipad进课堂,四人组、六人组的学习,学生参与讨论、板书、评价等。

   5、每一堂课都可圈可点。有人说,“没有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凝视每一堂课,都有值得回味的亮点。例如;

(1)《古诗两首》:叙事类古诗,借助化诗为文的方法,让三年级的孩子熟读成诵,很朴实很扎实。

(2)《情境体验作文》:真实,现场感强,强调体验,课堂预设有弹性。

(3)《跟我走吧》:把握学情,方法多样,手段运用恰当。

(4)《第一次抱母亲》:课前谈话设计佳,课风和文风的基调比较一致,扣词揉读“没想到”“瘦”等,融理解与表达为一体。

(5)《丰富的音响世界》:板块清晰,精心准备口语交际元素,有生活情境。

(6)《学写读后感》:有阅读活动参与的阅读体验作文课,方法指导意识强。

(7)《人物描写一组》:单元组块方式大胆,阅读思维跳跃。

(8)《伯牙绝弦》:知音文化,打动人心;补文拓展和信息阅读,夺人眼球。

(9)《画家和牧童》:遵循低年级读词读句读段的规律,教师的评价语言好,关注低年级孩子的学习习惯。“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的体悟让人印象深刻。

(10)《小足球赛》:教师的指导意识强,注重师生对话。

(11)《活见鬼》:学法指导清晰,文言文的特点把握得很好。

(12)《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写结合,注重指导,小组互评点赞。

(13)《我》:目标集中、明确、一贯,环环紧扣,师生对话融合,教学效果好!

(14)《寓言两则》:课前十分钟设计巧妙。教学环节设计有创新,关注到语言现象,教学语言贴近儿童,语感好。

(15)《有趣的动物植物》:教学手段新颖,交际情境有趣,注重交际礼仪,注重交际的语言表达,注重小组合作,教师的引领非常注意细节。

(16)《保护有益的动物》:教学朴实,贴近低年级的年龄特点。

听了两天半的课,让我对理想课堂,创新课堂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一、立化教材,“取舍”有道

大数据时代,对传统的教科书概念提出了挑战,也对教师选用教材提出了挑战。我们要敬畏教材,虽然不完美,也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孩子,但凝聚了一大批思想者的智慧。关键是要立体地看教材,把教材当成可以开发的资源包,可以删减,可以增补,可以整合,可以重组,可以挖掘教材中的全息元素。建议从语文素养,语言学习和能力发展的角度梳理“训练序列”,“读写指导”,让教材立体又系统。

  “取舍要有道”,什么重要?什么该舍?什么该得?智慧往往是安静的,细微的,需要潜心理解的东西。“减法比加法更能使灵魂成长”。

通过研究教材之后,需要找到最有价值的教学目标,最适度的教学目标,最有发展性的教学目标。然后,基于教科书,基于儿童,基于文体的特点和课型的特征来确定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表达系列是侧重于表达,它离不开阅读;阅读系列是侧重于阅读,它也不可与表达分离。我们要让教材站起来,立体化,奔跑起来,让它真正成为引领孩子全面成长的“课程”。

特别要注意一堂课目标的实施过程中,要有一贯性,每个环节要思考的是如何靠近目标,达成目标,而不是偏离目标,偷换概念。始终要思考“我要的是什么”,“我为什么而服务”。所谓“取舍之道”也在其中,我们要好好研究、锤炼“取舍”的眼光。

二、遵循规律,落实“语用”

语用,就是言语的实践。语用学习要和内容理解,情感陶冶,学法指导相融合。课堂要呈现丰富性,应该加强有意义的语言训练,抓住文本中典型的语言现象,让孩子走个来回;课堂要呈现多义性,应该加强语用前提下的语文体验学习。比如:1)结合孩子的生活经历;2)唤起孩子多元的阅读理解;3)关注孩子阅读和表达的交互;4)让孩子充分的展示交流分享。

语用,就是听说读写反复结合,知能情理始终统一,就是学习言与意的转换,转换是艺术。朗读不足,讨论不足,咀嚼不足,评价不足,整合不足,练笔不足都是转换意识的缺失,也是课堂表现出来的动态生成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