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情感 > 情感实录 > 宝宝不好带,竟是家长太讲“人情世故”

宝宝不好带,竟是家长太讲“人情世故”

来源:网络转载 2016-06-24 04:11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导读:大师海灵格认为归属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别人给了我什么,我一定要还给对方什么,这样我才能心安理得。但是这仅限于个体,如果我们把成人之间的关系强加到孩子身上,让孩子作为我们的一部分来做本属于我们的事情,孩子就会反抗,我们就要强压,本来很简单很快乐的事情,最后被扭得乱七八糟…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颗粒成长屋)文/kelly(彭滟岚)

  在沙坑玩沙,我给小七带了一套挖沙玩具,那天一小哥哥也来沙坑玩,但是他没带挖沙的玩具。因为都是院里熟悉的小朋友,于是我问小七:“哥哥没带工具,你愿意分享一个给哥哥吗?”本来在用模具扣面包的小七马上把身边的铲子抱在怀里“不愿意!”

  这时小哥哥靠近,就要拿小七的小桶,小七马上抢过小桶大叫发出警告“我的!我的!”

  小哥哥的家长说:“哎呀,走吧,我们不动妹妹的东西,玩别的去。”说完就把孩子带去一边玩石头了。

  总觉得心里有点过意不去,所以后来我一会儿趁她挖沙子的时候劝她把小桶给哥哥,一会儿又趁她满沙坑跑的时候说服她分享,小七最开始还只是说“不行!”,到后来干脆只要我一出现在她眼前她就大叫“妈妈你别!你走开!”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写到:给孩子出门时带个玩具,不是给自己孩子玩的,而是用于交换,这样可以促进孩子的社交;在孩子不愿分享时不强迫,保护孩子的物权比家长的面子更重要。

  对于不熟悉的孩子,我们可以比较理性地做到不强迫自己孩子分享,可是一旦对方是比较熟悉的人,我们很容易就会认为我们家长关系好,你们孩子也得关系好,昨天小哥哥的家长还给我们送了自己种的菜,你今天怎么连一个玩具都不舍得分享?本来我们在一起关系挺好的,但你们俩天天见面就打架,以后我们家长都不好意思在一起了……

  因为和不熟悉的人在一起,我们不需要寻求归属感,但是和熟悉的人在一起,我们就会有“归属”的需求,“付出和接受之间平衡”的需求。

  大师海灵格对此有描述:

  “当我们的归属感受到威胁时,愧疚让人感觉到好像被排除在外或远离大家。当归属感得到满足,大家亲密无间,我们才会心安理得。”

  “当付出和接受之间不平衡时,愧疚感总是让我们觉得好像受了恩惠或欠了别人的。只有当它得到满足时,我们才会感到问心无愧,有了权利和自由。”--《谁在我家》

  大师把人的内心分析得很透彻。所以我们产生愧疚是很正常的事,我们受了恩惠想要弥补也是很正常。但注意,大师说的是单独的个体,请不要把这种愧疚强加到孩子身上!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父母未完成的心愿需要子女来完成,家族世代经营的事务,需要孩子无条件继承下去,一个在中石油工作的朋友感慨:“我们这辈进国企的人,父辈大概都有很深的国企情结。”

  这背后的原因是:我们把孩子和自己看成是一体的,他们必须接受我的思想、我的感受、作为我的一部分来做事情(别人给我菜,我的孩子就得把他的玩具分享给对方的孩子)。

  而且我们也容易把孩子的行为强加到自己身上,,所以1、2岁的孩子不和别人打招呼,就是没礼貌,“子不教,父之过”,别人会认为我没教好,所以我得反复对他说教,以至于最终孩子把自己封闭起来(请参看《宝宝社交障碍,“元凶”竟是家长》)。

  

  这是一个思想的变革,从接受到逐渐理解到最终做到,需要一个痛苦的过程。

  而在伴随孩子成长的路上,我们有很多实践机会。

  后来在沙坑,我接受了教训。一个经常一起玩的大姐姐想要小七的铲子,小七把铲子死死抱在怀里。对方家长说:“你就给姐姐玩一下吧,奶奶刚才都给你挖湿沙子了。”(在她看来,她刚才给小七挖了桶湿沙,小七就欠她的,现在她的孩子想要小七的玩具,小七就得还。明显的你欠我的,现在得还给我孩子这种逻辑。)我定了几秒,吸了口气,挤出笑脸对对方说:“她现在护东西护得厉害,不好意思啊。”

  对方家长也不好说什么,我们就这么尴尬地坐着。

  几分钟后,让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小七拿着小铲子,主动走到小姐姐面前递给她!

  哇塞!我跟小小解放了一样对对方家长感慨:“其实孩子就需要个尊重,我们最开始不强迫她分享,等她享受完占有的过程,她自然就愿意分享。”

  把自己和孩子解绑,也许很多事情就不会变得那么复杂。

  —End—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颗粒成长屋(klcz_kelly)】并已进行原创声明,任何媒体未经授权不得刊登、使用。

  kelly:八年早教行业从业经验、中科院心理所儿童早期教育指导师、母婴专栏作家、0-3婴幼儿心理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