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个整日骑着摩托车穿梭于田间地头和烟农家中的女人,任凭烈日风雨在自己的脸上刻下深深的印迹。
她,从一个无所适从的“黄毛丫头”到远近闻名的技术骨干、从烟农口中的“小黄”到“老黄”,用青春践行着烟草人对烟农最普普通通的承诺。
这一切,印迹留在她的额头,自豪藏于她的心间。
她,就是云南省腾冲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界头烟站一名普通的点长——黄体艳。
1990年,22岁的黄体艳风风火火地来到了界头烟站。见到她时,站里的人都满是怀疑:这么个身体单薄的小姑娘,跑来这个条件艰苦、活又多的烟站,待得住吗?能干好么?结果,她在这里一待就是24年,而且还成了技术骨干,被任命为点长。
20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黄”已变成“老黄”,她指导的烟农早已把她当做可靠的自己人。20多年来,黄体艳牺牲了无数休息日,牺牲了无数本该陪伴女儿、孝敬父母的时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坚守着那1万多亩烟田,用额头的皱纹换来烟农的丰收和笑脸、换来烟农的亲切称呼和金叶的阵阵飘香。“有问题、找老黄,她办事、我放心”变成当地烟农的口头禅。
董大进,界头镇顺河村大平地社村民。20年前,他是村里出了名的“小混混”。黄体艳第一次主持烤烟收购的时候,董大进带领一帮村民来烟站闹事,黑压压的人群涌入了烟站,纷纷要求提高等级。黄体艳没有惊慌失措,她耐心地跟村民一遍又一遍地解释烟的等级如何划分、烟站收购烤烟的各种流程、各项制度,看着这个汗水渐渐湿透衣背,声音渐渐变得嘶哑的小姑娘,人群渐渐散开了。
随后,黄体艳多次到董大进家中走访,开导他思想,指导他种烟。现如今,董大进身上再也看不到当年那个“小混混”的影子,在黄体艳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他已经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种烟能手,而且盖起了楼房,购买了小车,是人人羡慕的对象。对此,董大进由衷地感慨:“没有老黄,就没有我富足的家庭!”
张学元,界头镇顺河村中岭社村民。2008年,他种了12亩烟,但卖了第一炉烟后,他发现自己的收入和其他烟农相比要低不少。张学元找到黄体艳嚷嚷:“咋别人家卖的烟少,钱还比我家多。你们烟站肯定是给我压级压价了!”面对怒气冲冲的张学元,黄体艳没有直面呛声,而是微笑着倒了杯茶。待张学元饮尽,黄体艳说:“走,到你的烟田里看看。”
来到烟田,黄体艳顿时傻了眼,这收入怎么能好?烟株萎蔫枯黄,瘦瘦小小,明显是缺水缺肥!在这以后的几年里,黄体艳一有空就往张学元的烟田里跑,从育苗到预整地再到移栽,从中耕管理到成熟采摘再到烘烤,每个生产环节、每项技术要求,黄体艳都耐心地教张学元。几年下来,张学元的种烟水平不断提高。去年,张学元种烟收入提升到了5万多元。现在,一提到黄体艳,张学元就会伸出大拇指:“老黄,不简单,我佩服!”
在界头镇,烟农对黄体艳都有这样一个印象标签:她最爱说的是“我们要”、“你们看”,最爱哼的是“优化等级提结构,烟站烟农一家亲”,最爱走的是田埂路。她熟悉各种生产技术环节,她会为困难的烟农垫付肥料款,还会把生产技术变成顺口溜,在烟农之间流传。
的确如此,“青黄微青上杂三,采烟凑火离了边”、“种烟效益要提高,标准措施离不了”、“壮苗移栽是关键,绿色防病要搞好”……黄体艳编的这些朴实的顺口溜让烟农对生产技术的认识进一步提升、落实更加到位。
黄体艳负责的界头仁和片区是烤烟“K326”和“云烟87”的主产区之一,年种植规模均在1万亩上下。20多年来,她每天就穿着布鞋,将烟叶生产技术传达落实到每家每户。她不怕日晒,不怕风吹,奔走在界头的田间地头,穿梭于1000多户农家之间,她总是自豪地说:“灰尘泥水就是我的化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