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接着讲:“这两本菜谱所说的‘菱形块’和‘小象眼块’都没说明具体的刀法。其实,菜谱也不可能把制作菜肴的每一个步骤都写的十分详细,这就需要看菜谱时细心琢磨,恰当地施用刀法。”果然,这位老师在他的《回民菜谱》“醋熘白菜制作方法”旁边写道:“将菜心去掉,菜帮切成2厘米宽的长条,用刀斜削成菱形片。斜削,能使原料的破口面积加大,便于入味,比直刀切的效果好。”怪不得学员都愿意看他的菜谱书,从他那些密密麻麻的批注中,寻找菜谱之外的做菜诀窍!
“做菜,不能仅凭菜谱上的‘只言片语’。”这是他的经验之谈。他还向笔者讲起“油爆肉丁”这道菜的肉丁加工:“多数菜谱只要求把肉切成丁。
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一切了之”。应先将肉片成1厘米至1.2厘米的片,再在肉片上削成十字花刀,还要切成和厚度相等的条,改成宽度相等的丁。这就不仅仅是“切”了,还有刀工中的“片”和“削”。这样加工出来的丁,才便于入味和快速制熟。
菜肴不同的质量要求,原料不同的质地,需要采用不同的原料加工方法。这就不能全靠菜谱了。
5正确使用调味料
菜谱里,提及调味品,有很多“少许”、“少量”、“适量”之类的词语。那么,多少是少?怎样掌握适量的“量”?
按菜谱做菜,在调味前首先要搞清两点:一是要懂得调味料是为突出原料本味服务的,二是掌握好调味料的使用方法。
“好厨师一摄盐”,是厨行的名言。但这“一摄”是多少?在什么时机使用?最见厨师的功夫!其他调味料,也是同样的道理。
人们在编写菜谱时,对菜肴的投料标准,特别是调味料的使用数量,并不是用天平精确地计算出来的,而是根据实践经验估计的数量,因此也只能作为参考。
仍以“一摄盐”为例:清淡口味的放盐量,每500克肉,用盐量在12至15克之间,但这不是绝对值,用盐的多与少,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增量或减量。宽汁的熬菜、烩菜,在标准用盐量的基础上,应略有增加,而包汁芡的爆菜、炒菜,用盐量则应略有减少;菜肴所用的酱油、面酱、辣酱等调味料含盐,就需要改变用盐标准,进行减量。
菜肴有各种各样的味型。比如,“甜酸口”与“酸甜口”,只有细微的差异,就在于入口的一瞬间,味觉是甜压酸,反之,就是“酸甜口”了。“甜酸口”的放糖量要多于“酸甜口”,至于多放多少,这就是好厨师“一摄糖”了!
原料加工阶段的调味,烹制阶段的调味,成熟后的佐料提鲜,调味方法不同,都是为突出菜肴的味服务的,特别是突出菜肴的主味。
按菜谱做菜,调味时,既不能离开菜谱,又必须掌握菜谱之外的调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