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长期在外界环境的侵蚀下很容易出现老化,老化的皮肤真皮的胶原变性,表皮变薄、细胞新陈代谢显著减慢,角质层的屏障功能失调。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稳定的皮肤角质层屏障功能是保持肌肤健康的关键[1]。基础皮肤护理通常包括皮肤清洁、皮肤保湿、皮肤防晒三个环节。合理的基础皮肤护理是维持角质层生理屏障功能的基础。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皮肤护理的核心问题就是能否更好维持角质层屏障保护功能的问题。当角质层屏障功能稳定时,皮肤就会显示出良好的健康状态。解放军第309医院皮肤科马慧军
一 角质层的结构与屏障功能
角质层位于皮肤的最外层,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目前研究认为角质层不仅仅是皮肤表面的一种物理性屏障,还是一种功能更为复杂,对外界环境变化能发生动态反应的结构。角质层的主要功能是防止皮肤水分丢失。从生理意义上来讲,角质层可看作是皮肤表面的一种特殊的生物传感器,通过多种酶参与的复杂的生物过程,对外界不良环境和表面创伤等皮肤损伤在短时间内进行修复,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一般来讲,角质层由12~16层的扁平无细胞核的角化细胞互相重叠,交互制约排列而成。角化细胞外包有一层角质化包膜和角质化包膜脂质,各层角质细胞间夹以脂质基质形成角质层独特的三明治样结构,细胞间以角质粒相连结(图1)。角质层主要的脂质包括神经酰胺(50%)、脂肪酸(10~20%)、胆固醇(25%)等。该结构为防止细胞内部水分丢失、外界微生物和化学物质的侵蚀提供了更为有效的屏障作用[1]。其中,角质细胞内天然保湿因子(natural moisturizing factor,NMF)的含量为维持角质层最佳的水合状态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所谓的NMF是角质层细胞内中间丝相关蛋白不断降解并最终由多种氨基酸产物衍化而成。角质细胞内多种氨基酸和其降解产物再加上一些残余的糖类物质和由糖降解来的乳酸盐是NMF主要成分(表1)。中间丝相关蛋白则来源于颗粒层的角质形成细胞产生的丝聚合蛋白原的酶解和去磷酸化。NMF是参与减少皮肤透皮水分丢失的重要生物分子。其比重占角质层干重的20-30%。通过吸收外界环境的水分并将这些水分溶解形成自身水合化的水分,NMF扮演着极为重要的皮肤保湿剂的作用。NMF水溶性极强,很容易随着水分移出细胞外。而正常角质细胞膜是一种脂质双层结构的分子膜,该结构具有类似封包膜的作用,可有效防止NMF的胞外丢失,从而维持正常的皮肤屏障功能[2]。
图1:天然保湿因子的主要成分表
主要成分
所占比例(%)
游离氨基酸
吡咯烷酮羧酸
乳酸
糖
尿素
氯化琥珀胆碱
尿刊酸
离子(Na+,Ca2+,Mg2+,Po43-,Cl-)
碳水化合物,氨,多肽,葡糖胺等
40
12
12
8.5
7
6
3
13
1.5
二 皮肤清洁与角质层屏障
皮肤清洁不仅是指将皮肤表面灰尘、多余油脂、汗液清除干净,更重要还要达到无刺激、湿化的皮肤保护效应。清洁剂总体来讲分为两类:皂类和合成清洁剂。皂类清洁剂是一种天然的清洁剂,主要含有动物脂肪酸钠盐和一些植物脂肪酸钠盐如椰油脂肪酸钠、棕榈酸钠等;而合成洗洁剂一般含有硬脂酸甘油酯、硬脂酸钠、羟乙基磺酸钠等人工合成的表面活性剂。研究表明皂类清洁剂与合成清洁剂相比具有更好的皮肤清洁效果和较强的皮肤刺激性[3]。最近的研究发现,清洁剂中的有效成分表面活性剂会直接损伤角质层蛋白和破坏脂质成分,使皮肤变得干燥、紧缩,有的甚至引起皮肤瘙痒。但不同的表面活性剂损伤蛋白和破坏脂质的能力也不同。体内和体外的实验研究证实表面活性剂对皮肤的刺激强度主要与对角质层蛋白的损伤程度相关。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兼性表面活性剂由于具有较小的角质层蛋白损伤作用而称为柔和性表面活性剂[4]。好的清洁剂不仅具有良好的去污力,还需要对皮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这样需要我们首先尽量选择那些柔和性表面活性剂。同时在清洁剂中添加润滑油(如植物油、石蜡油等)、角质层脂质(如脂肪酸、胆固醇、神经酰胺等)、湿润剂(如甘油、三甘油三酯)等成分[3]。这些成分覆盖在角质层表面可减少表面活性剂对皮肤的损伤,补充皮肤清洁过程中丢失的脂质,改善角质层的水合作用。另一个能加重表面活性剂对皮肤刺激反应的因素是清洁剂的pH值,研究表明高pH值的清洁溶液(pH10),即使在没有表面活性剂的情况下也可引起角质细胞肿胀和脂质的丢失。清洁剂的pH值与角质层表面pH越接近,其对皮肤的损伤也越小[3,4]。
三 皮肤保湿与角质层屏障
角质层在正常湿度下,存在明显的梯度变化的含水量。这种梯度的水分含量变化是由于不同角质细胞层水合能力各不相同造成的。简单的说,角质层浅层和深层水合能力低而中间层则水合能力强(图2)。这种梯度的水分含量变化是维持正常角质层屏障功能的基础。角质层良好水合状态的保持与丝聚合蛋白原合成、去磷酸化、中间丝相关蛋白水解以及天然保湿因子的产生、角质细胞成熟分化、脱落均密切相关。频繁的皮肤清洁和干燥的外界环境是产生皮肤干燥的主要原因。皮肤角质层由于缺乏水分其柔韧性和可塑性均下降,严重时皮肤表面可出现小的裂纹。干燥的皮肤表面发紧是由于角质细胞回缩和硬度增加的缘故。另外,皮肤干燥时其物理性状也会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如果被角质层下部的神经末梢感受器所感受就会产生瘙痒症状[5]。最新的研究认为,皮肤干燥并非是简单的皮肤水分的缺乏,而是角质层屏障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多种因素可以引起角质层功能失调,比如皮肤老化、角质细胞水合能力改变、皮肤表面pH值变化等。稳定的水合状态是维持角质层正常生理功能的必需条件,皮肤干燥会引起角质层内与NMF相关的某些酶的功能失活,如谷氨酰胺转移酶等。这些酶的失活进一步影响到γ-谷氨酰胺、神经酰胺和脂肪酸的脂化使得原先柔软的角质细胞脂质膜变得僵硬、易脆,角质细胞间的黏附力下降,皮肤变得粗糙和易于脱屑[6]。
皮肤湿化是指使角质层保持适量的水分从而缓解其不良的功能状态的过程,但皮肤湿化并不是简单的皮肤补水的过程。单纯给皮肤补水只能使角质层浅层暂时含水,这样补充的水分很容易蒸发,皮肤很快又会恢复干燥状态或变的比以前更干燥。使用保湿产品可很好的改变皮肤的干燥状态。好的保湿剂除了能补充水分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能通过补充细胞内丢失的NMF和角质细胞间脂质层的脂质成分如:神经酰胺脂和胆固醇脂等,达到恢复和维持正常角质层屏障功能的作用。为提高保湿效果,保湿剂中还需要加入适量的湿润剂和润滑剂等成分。理想的保湿剂是含有上述所说的多种成分,除补充水分之外,还可补充由于皮肤干燥引起的角质层中多种脂质成分的破坏和丢失。另外,单纯外用矿物脂(橄榄油、甘油等)可在皮肤表面形成封闭性的保护膜,使角质层水合程度增加,从而有利于角质层屏障功能的恢复[7]。
四 皮肤日光防护与角质层屏障
目前,人们逐渐意识到日光暴露对皮肤的危害。短期的中波紫外线(UVB)照射会导致日光灼伤,长期的UVB照射与诱发皮肤癌变相关。而长波紫外线(UVA)可损伤真皮的胶原和弹力纤维,加速皮肤光老化。最近的研究发现,日光中的紫外线可以直接损伤表皮的角质层,日光灼伤后的表皮剥脱和角质层的屏障功能状态失调存在一定的联系。研究显示最小红斑量的紫外线照射后可完全抑制角质细胞中NMF的代谢,使得角质层中下部出现一段胞内完全缺乏NMF的角质细胞层。这层细胞使得正常的角质层逐渐向表面移行的生理过程发生障碍,造成该层以上的角质层提前脱落。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日光灼伤后,原晒伤部位皮肤会出现脱皮现象[8]。另一项研究发现,一部分人在接受低于最小红斑剂量的紫外光照射后同样出现了脱皮现象,说明低剂量的紫外线照射也会影响角质细胞的功能。此外,体内的试验表明,紫外线照射可以降低角质层内抗氧化酶如: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岐化酶的活性,使角质层中亚油酸、胆固醇发生氧化变性,从而影响角质层正常的屏障功能[9]。长期在日光下暴露,皮肤即使没有出现明显的干燥现象也会变得粗糙、暗淡而没有光泽。这些均是角质层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对皮肤进行必要的防晒是维持和稳定角质层正常功能的必要途径。
目前,日光防护方法主要有物理防护和化学防护,物理防护就是利用遮阳物品来达到防晒的目的,如遮阳伞、草帽、长袖衣物等。化学防护就是使用防晒产品来达到日光防护的目的。研究显示一定防晒指数的防晒产品能有效预防日光引起的灼伤,但防晒产品在预防长期的皮肤光损伤方面的作用还存在争议。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物理防晒和化学防晒相结合才是最佳的防晒方案。防晒剂并非防晒指数越高越好。一般来讲,以室内工作为主的一般职业女性和家庭妇女宜选用防光系数(SPF)10左右、UVA防护等级(PA)+的防晒剂;室外工作的职业和中午在室内活动及作业者,推荐使用SPF20左右、PA++的防晒剂;在烈日下活动及进行海水浴时,应选择SPF30左右、PA+++的防晒产品。理想的防晒产品应具有很强的防晒伤效果,防护作用持久、安全、无刺激、稳定性好等特点[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