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康发迹于辽河油田,是油田系统走出去的最高领导。从盘锦地质队实习员到辽河石油勘探局最高领导,周永康花了16年时间,平均每三年升职一次。在油田人看来,这种上升速度无疑是“火箭式”的。
因油而生,盘锦又被称为“南大荒”。 1967年3月22日,国家开始在盘锦勘探石油。鉴于保密需求,辽河油田在当时被称作“大庆六七三厂”,也就是以勘探开始的具体年月命名。北京石油学院毕业、之后一年在校等待分配的周永康开始了他的第一份工作:六七三厂地质队实习员。
辽河油田老员工称,彼时的工作条件极为艰苦,一片荒野,连稻田都很少。办公室、化验室和宿舍都建在沙岭镇南侧的沙包上,一共六栋简易房。 1968年10月,周永康跟六七三厂队员一块,向石油部抽调的四个地震队做了六七三厂勘探工作汇报。这是刚工作一年的周永康首次向石油部亮相。
1970年,周所在的地质队主任康清明陪同领导刘长亮去开会,刘问康,台下的小伙子是否叫周永康,并称,那是“我们石油学院学生会主席”。刘是北京石油学院1963年至1970年期间的党委书记。此后不久,周就被提拔为地质团大队长。
康清明称,周在校期间正值文革,作为当时学生会主席的周永康是“保皇派”,刘对此铭记于心。“保皇派”即保护文革前的领导干部,与之相对的是“造反派”。
彼时,周永康的职责是给康写讲话稿,康清明称周永康讲话稿“写得很好”。“很上进,跟组织走得很近,有问题经常征求我的意见。”康说。
“口才好”,这是数十名与周在油田共事过的同事对周的一致印象。在代理钻井指挥部党委书记期间,其秘书杨广吉有次熬夜给他写次日会议发言稿,结果周没用,而是即席发言。时辽河油田勘探局党委书记邓礼让对周的讲话高度赞赏,命令将周的讲话散发给全局学习。
杨广吉回忆,周不抽烟不喝酒,“说话声音洪亮”,“对下属要求严格”。“他不睡觉我们也不敢睡觉,得值班给他写东西。”杨说。
杨广吉及另一位与周共事过的人员称,周永康当时的月工资为56元,外加每月18元补贴,这个工资要远高于当时的全国平均工资。尽管如此,由于物资匮乏,周的家庭布置也很简陋:几乎没有自己添置的家具全部家当就是油田发的两张床,一张柜子。这是当时油田系统家庭的标准摆设。
另一名与周共事过、不愿透露名字的人称,周“为人深沉”,“不会与下属走得太近”。在机关食堂吃饭时,由于当时没有排队的习惯,周总是最后一个去食堂,打饭师傅也会给他多盛几块肉。
杨广吉还记得,有次半夜,路上有个当兵的拦周永康的车,希望搭车,周永康没搭理,照样让司机往前开,同在车上的杨广吉也没敢支声。在那个年代,路上基本只有两种车:货车和领导的吉普车,而出行基本都靠拦货车。
在康清明眼里,周是个“很随和的人”,喜欢讲笑话,还爱给领导取外号。“他什么人都接触,油田里有几个相当差劲的人,他都提拔得很高,我有时跟他开玩笑,说你个两面派谁都不得罪。”康清明说。
1973年7月,周永康所在的地震大队组成了物探处,周任处长,辖436名下属。同时,周也是三二二油田(73年改名为辽河石油勘探局)地质指挥部革命委员会的7名常委之一。1976年,周永康成为辽河石油勘探局政治部副主任,负责“搞典型,树先进”。
周永康早年丧父,母亲跟随他在辽河油田生活。照片显示,周永康当时的妻子王淑华眼睛细小,体态偏瘦。杨广吉称,在油田工作时,周基本不回家,“开会一开就开到半夜”,大部分时间睡办公室。尽管周的办公室离他家就步行15分钟左右的距离,家里灯泡坏了,王也只能给秘书打电话让换。王淑华曾经参加过辽大的函授,考试前,王一般只和周的秘书讨论和押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