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原以为,宝贝上幼儿园就不用整天看护了,自己大概可以轻松一些了,可惜事与愿违:一会儿要开家长会,一会儿要看半日活动,还常常要做“家庭作业”,写调查、做手工、收集新闻。既要花时间,还要动脑子……天啊,为什么宝贝上幼儿园,累的是爸妈?
幼儿园里究竟有哪些家长参与的活动和“作业”?
一般是三类:
一类是到幼儿园参加的活动,姑且就叫它“在园活动”;
另一类是走出幼儿园的活动,暂时称为“外出活动”;
最后一类是在家完成的活动,就以多数家长说的“家庭作业”来称呼吧。
这类“家庭作业”次数较为频繁,内容花样更多一些。
三类活动中又包含了各种具体的小活动,接下来一一来看看:
在园活动
班级家长会这个不陌生吧,一般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时间则会安排在开学初,内容由各班老师自定,一般涉及宝宝的发展情况,本学期幼儿园或是班级的一些重大活动安排,以及家长需配合的工作。总之内容根据班级情况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班级家委会这不是每个家长都会参与的,班级家委会的成员一般通过自荐和推荐两种形式,由几位有能力、有想法、又热心教育的家长代表组成。召开次数不定,主要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是教师倾听家长心声,与家长共商班级事务的活动。
家长开放活动主要是为了让家长更好地观察了解幼儿在园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是一个展示幼儿园活动、了解教师的机会。有多种形式,例如六一游园活动、观摩幼儿半日活动、幼儿毕业典礼等等。
家长老师活动、家长志愿者活动家长老师活动顾名思义就是当一回老师组织宝宝进行一次教育教学活动。家长志愿者活动则主要配合教师共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这两种活动也是家长参与了解共建幼儿园课程的机会。家长老师与家长志愿者产生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教师邀请,一种是家长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情况,根据活动的需要自主报名。
外出活动
亲子春秋游每学期幼儿园都会组织一次春游或秋游,是走出幼儿园、亲近自然、了解社会的一个机会。现在幼儿园一般都会以亲子形式开展,因此也成为了增进亲子感情、与其他宝宝的家庭和老师互动交流的契机。
班级亲子活动一般是班级老师与家长共同策划一个外出活动,提供家长交流机会、增进亲子感情,各班都不同,具有班级特点。可以是全体家长参与的大活动,也可以采用小组的形式开展。
家庭作业
收集物品比如配合幼儿园主题活动《娃娃家》的开展带来全家福,拿来爸爸妈妈的物品;又如为了丰富幼儿角色游戏的内容,老师请宝宝们收集一些饮料空瓶,饼干盒子,洗头膏、化妆品的空罐子……
收集资料信息如开展《动物大世界》主题时,收集各类动物的资料,与其他的宝宝分享;又如开展《有用的植物》这个主题时,填写的订购单“妈妈的菜篮子”,和父母商量需要的蔬菜并做好记录,然后一起到菜场按购物单买菜,最后将记录带到班级进行交流;还有收听广播、电视,或观察周围的变化收集制作的新闻信息。
亲子制作这类制作要求家长和宝宝共同协作完成,多数时候都是鼓励用废旧材料进行再创造。比如结合元宵节,请家长和宝宝一起制作元宵灯;又如用各种盒子、罐子制作的小汽车。
幼儿园为什么要开展这些“累人”的活动?
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幼儿园的活动,更加了解自己宝宝的在园情况例如班级家长会、家长开放活动。
加强家园沟通,让家长能够参与幼儿园的管理,参与宝宝的教育教学活动例如班级家委会、家长老师活动、家长志愿者活动。
创设家庭与家庭或是宝宝与家长之间的互动机会,增进彼此的情感亲子春秋游、班级亲子活动、各类家庭作业。
创设表达表现的机会,提高宝宝的自信心与能力主要是家庭作业。
老师的话:别嫌烦,配合着做其实很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家庭作业,许多家长对于这一类内容觉得最为麻烦,常常觉得不做没关系,有所轻视和忽视。但是往往这类活动都是为了配合开展幼儿园的各类活动而做的前期准备工作,是最能锻炼宝宝的能力,建立自信,提供表达表现机会。
例如收集全家福照片,老师可以请宝宝们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人,数数家里的人数,制作全家福相框。这些活动能够锻炼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数数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大胆与自信。
又如收集新闻,可以培养宝宝对信息的敏感性,筛选信息的能力,还能增强表达表现能力和自信心。
不完成家庭作业,有时候宝宝就不能在活动中介绍和使用收集的物品,这样就减少了一次宝宝学习锻炼的机会,同时看着其他宝宝完成了家庭作业,没完成的宝宝心里会怎么想。如果每次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都不做,那么对这个宝宝的心理势必造成不良影响,进行活动的时候宝宝还会听,还愿意参与吗?
所以,与其抱怨,不如行动起来。
各类活动积极参与,抱支持态度
也就是说,要珍惜每一个活动机会。虽说现在爸妈的工作都很忙,但还是要尽可能亲自参加这些幼儿园的活动,而不是委托祖辈代替。要知道宝宝每天都在成长,千万别错过见证宝宝成长的机会。
关注每类活动的作用,积极配合
需注意的是,配合并不代表包办代替。如家庭作业可根据宝宝的年龄段和能力发展区别对待:小班时家长可帮得多一点,到了大班就应该以宝宝为主,家长有时只需做一个旁观者,只在宝宝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才出手。谨记尊重宝宝的意见,抱着欣赏理解的眼光看宝宝,给宝宝成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