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生活 > 日常保养 > 人众人杜葵:儿子不让我在家“做领导”

人众人杜葵:儿子不让我在家“做领导”

来源:网络转载 2013-07-07 16:18 编辑: 网络 查看:

 

 

“我的儿子虽然还在念高中,但已经在两个国家,3个城市上过10所不同的学校和幼儿园。”人众人教育集团总裁杜葵坦言,儿子的这种动荡生活跟自己的工作角色有关。

 

在加入人众人之前,杜葵曾体验过三种角色:在北京,做过《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后来到比利时留学,再后来回到上海,变身成柯达(中国)的高管。“我的生活半径总是在变,在北京拥有自己的房子前至少住过8个不同的地方。到了后来,儿子终于忍不住跟我抱怨,‘爸爸,每次我刚要在一个学校成为好学生的时候你就让我转学了。’”

 

时间仿佛是杜葵的天敌,他每时每刻都在与之“抢夺”。“时间是不可能被管理的,我能管理的只有自己,让自己有计划地做事,而且做事还要有优先顺序。”杜葵不停地忙于计划自己的工作与生活,陪家人吃一顿普通的晚餐也是如此,连孩子迟到5分钟都不能容忍。“只争朝夕”的工作风格带回家里却使得“全家都紧张”,儿子说:“回到家就不能像领导,要有另外一种方法。”

杜葵现在从事的就是“教育”别人的工作,于是,试图影响别人已经是附着在他身上一道看不见的印迹。但这道印迹反射到儿子身上时却遭到了抵触。“儿子不经意间的这句话提醒了我,我开始检讨自己,计划性强对于工作、管理而言,可能是好事。但把它带到生活里来,有时确实会给家人带来压力。”

 

现在,杜葵开始慢慢学会接受来自儿子的“教育”。“当儿子跟我表达他的‘不喜欢’或者意见时,我得学会接受。现在我就经常反省自己,我的某些做法,儿子不接受,那员工也许也不愿意。多跟儿子交流,有时的确能帮自己完善在管理方面的不足。”

 

“好为人师”的习惯,再少一点

 

在家里,孩子有点怕杜葵,因为他总是给儿子定规则,有时还略带“强加于人”的味道。每每遇到问题,儿子向杜葵讨教时,杜葵会迅速地用自己的逻辑分析后,告诉他有两个选择,不是一就是二,“一般在我这里很少有三。”

 

“好像一件事只能有A和B,没得选,但是如果仔细想一想应该还有C。不过他只给出了A和B,我虽然都不情愿,也还是在A和B中选了一个。关键是A和B的理由都很充分,这让我觉得要是没用他的选择,我会很对不起自己。”坐在杜葵身旁的儿子笑着说。

 

这种“好为人师”的职业习惯同样“传染”到他对待员工的态度。杜葵作为职业经理人刚刚“空降”到人众人的时候,公司曾经做过一次民意调查。令他吃惊的是,在“沟通”一项上他的得分很低,因为直接下属与他沟通时都很“怕他”。

 

“我觉得自己是个很平和的人,很容易沟通”,杜葵感到委屈,“我没有摆架子啊。”后来一问原委才知道,员工被他强大的“逻辑”和“道理”震住了。当下属来找他谈话,表达想法时,杜葵的反应同样是马上给出“一二三”,急于解决问题,但“其实很多下属来只是为表达他的想法,而不是要你说服他。”

 

“他是没有摆架子,但就是给人一种压迫感,”儿子在旁边补充,“我本来是问一个很小的问题,结果他一引申就很严重,上升到思想问题了。”

 

在杜葵看来,“好为人师”的习惯跟他从事的教育职业和自身的性格都有关系。“我最大的问题就是愿意拿自己的标准衡量对方,对待孩子,我总是带着成人的观点去要求孩子。对待员工,我总是想把自己的意见告诉他们,却忘了学会倾听。”

 

在和孩子的交流中,杜葵开始改变,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我得学会接受自己的孩子,包括他的思想意识、行为特质、状态等等。只有尊重他才可能获得他的认可,这一点在任何关系里都适用。”

 

现在,杜葵会更在意员工的一些行为习惯。“开会的时候,我告诫自己先别说、别说,或者压到最后再说。”因为员工常反映“你的沟通能力太强了,反正说得都有道理,没啥可辩论的”,杜葵刻意压制着自己“好为人师”的习惯,扭转这种局面是为了鼓励员工尽可能地表达自己,达到沟通的真正目的。而这一感受恰恰是杜葵从“学会接受自己的孩子”中领悟到的。

 

尊重孩子与员工的自主性,再多一点

 

杜葵是个非常注重计划的人,“看看你周围,越没计划的人越忙。”有限的时间在他眼里弥足珍贵。“凡事早计划,要养成提前和别人预约时间的习惯,不要轻易打破别人的计划,尤其是当领导的,更要注意这点。如果当领导的没计划,整个组织就会更忙、更乱。”他把这一套做事风格带到了家里,却不受欢迎。

 

每次下班回家接家人外出吃饭时,他总会提前5分钟打电话,如果他们来晚了,杜葵就很着急,“我不能容忍到了这里还有5分钟、10分钟的时间无事可做。”

 

为了5分钟的时间空白他懊恼不已,但更懊恼的是家人,“连吃饭这件事也要弄得全家都很紧张”。杜葵为此反思过,“这是个人行为方式的不同,你这么做习惯了,但是别人会很不舒服。”毕竟,工作和生活不同,不能把生活也像工作一样计划。儿子说,回到家不能像领导,在家里应该有另一种方法。

 

杜葵也意识到自己应该做些调整。“儿子的话让我感觉尊重并接受对方的行为方式有多么重要。现在回到家里,我都会有意识地调整放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