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生活 > 日常保养 > 南方人物周刊:微博搅动的世界

南方人物周刊:微博搅动的世界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1-16 19:58 编辑: 网络 查看:

  相比较Twitter在国外的应用,中国的微博服务更多体现出对现实的关照,起到了传播、组织的作用。这与Twitter上更偏向个人化表达的内容有着极大的区别

  本刊记者 张欢 发自北京

  新浪微博的崛起

  理想国际大厦一楼的咖啡厅,新浪资深副总裁、总编辑陈彤正津津乐道于新浪的微博战略,旁边卡座上的一个女孩大声说:“我们栏目组也在别的地方开了微博,但我们最看重的还是你们。”

  陈彤听见了,但他没回应。他的滔滔不绝不时被电话打断。有一个电话进来,说某新闻是假新闻,让陈彤拿掉。陈很客气说可以,但是对方又提到删掉微博上相关内容。陈彤告诉对方,这事我做不到,并很体贴告诉对方,赶紧出官方声明,不然越传越离谱。

  陈彤说,自己现在主要精力都花在了微博上,这源于一年半前的一次决策。

  2009年5月,新浪管理委员会在成都召开战略会议,确定发展方向。会上讨论了几种发展路径,Facebook、Twitter的模式都被拿出来讨论,连国内人人网的路径也在考察当中。

  会上,CEO曹国伟最终拍板定下微博战略。当时新浪的战略更偏向做成Facebook式的平台,但大家很清楚,这对于新浪来说,不论是技术还是既有优势都不太靠谱。新浪副总裁、微博事业部总经理彭少彬说,做微博就是看中Twitter带有的媒体属性,而新浪的优势正在于此,可以凭借这个产品进入到社区模式。

  新浪开创了中国互联网的门户商业模式,这是一种基于新闻吸引眼球,再换回广告的模式,与媒体盈利模式没什么本质区别。这种操作模式的结果是首页广告客户疯抢,而二三级页面的广告没人要。

  彭少彬说:“名人战略是一种先发优势。我们在做的时候当然要考虑到公司的优势,名人战略是很自然的事情。”

  此前的博客大战中,新浪博客正是凭借拉拢一个个名人入驻,从而击败了先发的博客中国等网站。

  新浪微博也开始学习博客时代的名人战略,一个个名人拉来入伙。陈彤对此的解释是:“我们不能首先去打草根牌,也不可能先去打技术牌,这都不是我们最擅长的。我们的优势就是高端、舆论领袖、明星、各个族群的牛人以及高收入、高学历、在自己单位有一定地位的人,先把他们抓过来。要根据自己的优势决定打法。”

  邓飞正是这个战略的对象,陈彤并不否认从一开始他们就要拉记者入伙的目的——这些人掌握话语权。

  2009年8月28日,新浪微博开始内测,此时市场上竞争对手并不多。国内最早的类Twitter服务提供商饭否因为内容监管问题,已被无限期关闭(不久前才重新开放)。别的几家公司做得也是半心半意,比如腾讯的“滔滔”。

  此时,人们更关心的是新浪的MBO话题,曹国伟和新浪高管团队筹集1.8亿美元收购了9.41%的股份,曹成为个人大股东。

  体制上的革命让新浪开始有探索的冲动,曹国伟下令集全公司之力合力推动微博战略,很快微博用户突破了千万级。

  而在彭少彬的心目中,微博这个产品不是千万级的概念,要更广大。新浪在11月份宣布,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已达5000万,这家公司的基因似乎在悄然发生改变。他们真在朝着Web2.0的方向前进么?这家公司的媒体属性是否可以就此扬弃呢?

  新浪微博战略的成功引发了整个业界的关注。搜狐的张朝阳高调喊出“我要把江山给夺回来”,而业务线最为全面的腾讯,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战场。

  腾讯微博负责人李方说,去年年底腾讯公司意识到微博战场的重要性,开始重点打造。马化腾今年夏天在内部明确表示:“这个产品我不接受失败。”

  在腾讯内部,有两个产品的投入上不封顶,一个是安全产品,另一个就是微博。

  面对马化腾的表态,陈彤和彭少彬并不显得多么紧张,在他们看来,新浪最大的优势正是集中全公司的力量去主攻一个产品,而腾讯的业务线过长,投入的资源肯定无法与新浪相比,而且在整合方面存在先天的问题,一旦做大微博战略,势必就会影响到主营的是通信(聊天)业务。

  市场反映似乎也在为他们的乐观提供证据,推出微博战略一年多来,新浪的股价翻了一倍,而在11月举行的微博开发者大会上,前来参与的人们多到需要安保人员维持秩序。

  新浪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吸引过技术人员的注意,他们推出开放平台战略,开放自己的端口,大量吸引第三方应用。这种迫切是可以理解的,与其他门户相比,搜狐与网易至少还有其他产品线——网游、输入法等,紧迫性并没有新浪这么强烈。

  不过彭少彬也谨慎地表示:“有关娱乐、视频方面的应用,我们都会开放,我们不急也不会自己做,而是专心做好平台”

  中国微博的媒体属性被放大了

  微博已经成为了中国互联网的热点。不过,资深互联网观察家谢文说,微博的技术要求并不高,是一个门槛很低的应用。

  谢文认为,这些大佬公司已经很难做到颠覆自己,这也是大企业病的体现。“在中国做真正的开放太难了。现在热闹的这些都是web1.0时代下的成功大佬,如果是要重新革命。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在的业务模式是盈利的,而架构太陈旧了。拆了重新盖,是否划算呢?”

  他认为只有一种可能——各大公司将微博部分拆分成独立平台,但这一定会涉及到既有资源重新分配。“新浪的媒体基因对微博战略有帮助也有限制。名人战略将博客时代积累的资源无痛无代价地转移过来,张朝阳的做法不过是邯郸学步。限制是他们会下意识非常自觉把自己当成是媒体。新浪给自己设定好了上限。他们是可以做到内容管控很好,但这是按中国媒体标准来,对社会作用来说对整个社会未必是好事。”

  相比较Twitter在美国等地的应用,中国的微博服务更多地体现出对现实的关照。不论是宜黄血拆还是山西矿工钟光伟事件,微博都起到了传播、组织的作用。这与Twitter上更偏向个人化表达的内容有着极大的区别。

  北京大学新闻学副教授胡泳认为这并不奇怪,他是中文世界里最早的Twitter用户之一,也是饭否的最早使用者。作为互联网的研究者,他对比了Twitter与几家门户微博指出:“Twitter是social media,题中应有之义就是媒体属性,但在中国放大这一块了。Twitter在国外的玩法是百花齐放,有政治推广、企业营销,也有个人社交。”

  胡泳分析,宜黄血拆等事件中微博发挥了巨大作用并不稀奇:“这是微博媒体属性决定的必然结果。媒体在中国的政治生态中从来都不只是一种表达工具,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人们习惯了把媒体视作政府的某种组成部分,把媒体当成了青天。媒体成为权力的某种化身正是这种逻辑推演的结果。在正常的国家,人们遇到问题了,有立法系统和民意代表、独立的法院,当然也有媒体。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而在中国往往只剩下媒体。”

  在中国,因为新浪微博的示范效应,微博的媒体属性被放大了,自然也会遇到媒体在中国当下要遇到的种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