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生活 > 日常保养 > 互联网美容大奖风云人物之郑明明:中国美容要走韩国道路

互联网美容大奖风云人物之郑明明:中国美容要走韩国道路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1-20 19:13 编辑: 网络 查看:

往期互联网美容大奖榜单

20世纪30年代末期,郑明明出生在印尼一个华侨家庭,父亲早年曾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通晓几国语言,1930年,被派往中国驻印尼的领事馆做事。后来在印尼有了她。

  不久,父亲送郑明明去香港读中学。但中学还未毕业,郑明明心底已萌发日后梦想的初芽——她想去日本学美容美发,她想用自己的双手把别人打扮得更加美丽。或许在今天,这种选择无可厚非,但在当时,却是惊世骇俗。按照父亲原先的想法,是想让女儿进入美国的高等学府,培养成“上等人”,将来做医生、律师,或者成为钢琴家、歌唱家。但郑明明却选择了理发这种“下三流”的职业,父亲为之勃然大怒,认为这样是丢自己的脸,但早已萌动的“叛逆之心”,驱使郑明明义无反顾地放弃了深造的机会,横渡东瀛,在日本著名的山野爱子学校开始了美容美发启蒙学习。

  1966年,郑明明和朋友在尖沙咀合伙成立了“蒙妮坦美发美容学院”,名字是郑明明取的,是为了纪念那本影响了她一生的书——《蒙妮坦日记》,纪念那个为了梦想而不怕挫折的女孩子。 创业伊始,郑明明给自己制订了一个严格的时间表:早上6点起床做准备工作,8:30开门,直到晚上7:30,每天工作11个小时。当时她的座右铭是:“抓紧时间,就等于有了更多的时间。”她从不去日夜笙歌的香港娱乐场所,每天晚上打烊之后,还有雷打不动的“功课”,把白天顾客的姓名、特征、发型等资料建成一个个小档案,随时翻阅,以便下一次与顾客沟通。 [详细]

中文名: 郑明明
出生地: 印尼
主要成就:创建了著名的化妆品牌“郑明明”,世界十大知名美容女士、国际美容教母。1996年荣获美国“个人终生成就奖”,创办的“蒙妮坦”美容学院开办了中国美容教育的先河。

最主要我有一点自卑。能到日本念美发的学生的家庭环境非常好。那个时候因为没有多余的钱。每次到学校,我都要在学校门口脱掉大衣再进去,就是不让同学知道我的大衣是很普通的。不过我喜欢美发,就克服了。


网易女人:为什么会进入美丽这个行业?
 郑明明:我在印尼出生。父亲是印尼领事馆领事。那时我每天回家都会经过一个店,许多工人在布上画很特别的艺术,就是现在大家所知的纱笼布。用手就画出如此美的图案?我就用头发做试验,每天都会把它卷成各种各样发型,老师同学都称赞,说我很有天分。后来我就开始格外留意别人的发型,从而喜欢上这个行业。

网易女人:您当时的家庭环境蛮优越的,那个年代,美发是伺候人的工作,心里会有落差吗?
 郑明明:当时到美容院做发型不流行。我跟父亲说长大后希望能从事美发工作,他非常抗拒。在那个年代,尤其他是从上海到印尼的,他认为只有“三把大刀”是不能做的。一个刀就是做厨师,一个是做剃头师傅,再来就是修脚。正巧,当时印尼排华很严重,一般女子都不能出去。于是我跟父亲说到日本去。其实我不是去念日文,而是进了“山野爱子”学校去学美发。

网易女人:在日本留学的那段经历辛苦吗?
 郑明明:非常辛苦,最主要我有一点自卑。能到日本念美发的都是经济能力很好的,泰国和香港的学生最多,家庭环境非常好。 我那个时候因为没有多余的钱,最主要就是父亲不让我学美发,不能让他知道。我只带了一件大衣,也是我唯一的大衣。每次到学校,我都要在学校门口脱掉大衣再进去,就是不让同学知道我的大衣是很普通的。不过我喜欢美发,就克服了。

网易女人:在日本留学的这一段经历对您日后事业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郑明明:我觉得有三点:第一在日本来讲,美发这个行业是很受人尊敬而非低级。每个做美发师的都是受尊重的老师。第二是日本人服务的态度,这个行业不是低级的,不是说我要为你服务。我老师是帮日本皇族做造型,能进到皇宫里面,为皇室剪头发,我很羡慕。因为你根本没有办法接触到他们,而美发师却可以。第三点,我觉得她们很干净。把每个剪的头发都消毒过。创业的时候就发誓要提升这个行业,而不是一个很卑微的剃头师傅,而是发型专家。【详细】

当我上海的师傅看到这样的装修,就觉得太过超前了,是不可思议,而且他也讲过一句话“你这样做的话,大概不超两个月就会倒闭”。 我听了之后就把这两个字放在床头。每天早上起来,一看到这两个字,我要提醒自己:我一定要做成功。

网易女人:之后您开了自己的第一个店,就是蒙妮坦美容美发学院。听说您在香港开第一个店的时候,花了很多钱用于店面的装修?
 郑明明:那时的香港,美发室就是一排一排的镜子。我采用日本理念,加入会客室,里面有沙发,提供咖啡饮料。客人不要一来就剪头发,而是有一个地方坐一坐,舒服地休息。我们会跟他沟通,了解他要的是什么发型。而不是立刻就剪。

网易女人:您在的学校经营非常良好的情况下,为什么想到用自己的名字做一个化妆品品牌呢?
 郑明明:那时,我办的学校里学生越来越多,就需要有自己的化妆品。我常到欧洲,看到许多的产品,也代理过三个品牌。记得其中一个法国的品牌,我花了三年的时间,从香港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到印尼、台湾,把这个品牌推广开来,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没想到三年后,再跟他定合同时候,对方却对我极其苛刻,规定要我每一年必须要买多少。怎么办呢?为了长远打算,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