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生活 > 日常保养 > [转载](热点人物)赵乐际:悟道醒思成就智慧,妙术善举驰骋政坛(2)

[转载](热点人物)赵乐际:悟道醒思成就智慧,妙术善举驰骋政坛(2)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2-09 17:28 编辑: 网络 查看:

尼克松在《领袖们》一书中提到:“伟大的领导能力要求有一个伟大的远见,这种远见能激励领袖,又使他有可能去鼓舞全国人民。”[3]赵乐际也许并不完全是尼克松口中的伟大领袖,但作为党和人民的高级干部,一省之主,远见卓识不可或缺。正如尼克松所说:“一位领袖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事是不够的,他还必须能够去做正确的事,对做出正确决定缺乏判断力或洞察力而又想当领袖的人,常常因为缺乏远见而导致失败。”

赵乐际从边缘走向中心的过程也就是他不停地依靠远见做出正确判断,做好正确事情的过程。

想要培养远见,做好正确的事情,干出成绩,要点有二:一是要摸清情况。弄不清楚状况就不可能有全面的思考,更不会产生卓越的见地,摸清情况是预测未来的基础,是重中之重。赵乐际在这一点上做得可谓是出神入化,一位新华社记者曾赞誉道:“赵乐际对青海的了解极为深入,他非常清楚青海要做什么,他是个青海通”。二是要预测未来。赵乐际主政青海后,对青海的情况做出了准确的分析,带领着整个青海展望未来,寻找发展方向。他提出了青海未来的两大任务:消除贫困,富民强省;深化改革,创新体制。

高瞻远瞩的智慧除了通观全局、把握趋势之外,还要依靠两种能力:第一,感召力,能够鼓舞领导范围内的人为了同一目标而共同奋斗,这一点往往体现于领导的人格魅力;第二,实践力,能够使自己的计划行之有效,这一点往往体现于领导的方略魅力。赵乐际充分运用他的感召力与实践力,以其高远之“思”引领了青海的发展。一方面,他提出了“平安青海建设”的理念。青海省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一直存在着民族冲突的安全隐患,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都离不开稳定,因此,将团结稳定作为首要发展任务无疑是最为明智的决策。直到2008年为止,调查显示青海省各地群众的安全感满意率达到了90.14% ,群众对平安青海建设的知晓率达84.14%。“平安青海建设”的提出与推广无疑是推动青海省取得巨大进步的最大助力之一。另一方面,他强调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青海省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河的发源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不言而喻。当时,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开展得如火如荼,各个省份都将重点放在经济增长之上,而很少关注环保。而赵乐际早在2000年就建立起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并在2001年就响亮的提出:“污染环境的企业,不要转移到青海来!”

由以上政绩我们可以看出,赵乐际在高瞻远瞩的同时也做到了谨小慎微。作为高级干部,必须在发挥创造性的同时以党的理念为指导,不可天马行空。赵乐际在两者之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点,即引领了发展的方向,改变了青海省的发展历程,又与党的执政理念保持了高度统一。他团结少数民族、防范藏独,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举措,与我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遥相呼应,得到了党组织的认可。而他保护环境的决策又与之后胡锦涛书记提出的“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实现了有效统一。

尼克松在描述丘吉尔时曾说道:“他一次又一次走到时代前列,对公众舆论是引导而不是尾随”。一名出色的领导者要善于以他敏锐的洞察力判断现实,预测未来,并善于用预测指引远见,善于用远见激励群众,善于以感召力和实践力改变整个组织的发展历程。很明显,赵乐际做到了这一点,他的创造力、感召力与实践力着实厉害!

(三)以精于造势之“术”把握机遇

如果说从知青到青海省省委书记是赵乐际踏实沉稳之“道”的结果,那么从青海省省委书记到陕西省省委书记则一定是他驾驭机遇之“术”的成品。从青海到陕西的过程表面上看来似乎只是平调,但陕西是我国的历史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巨大的经济潜力,更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主要发力点之一,因此,2007年的赵乐际,的确是经历了由“糠箩”到“米箩”的过程。从政是一件与年龄赛跑的游戏,在由边缘走向中心的过程中,时间、机遇都是相当重要的,这要求领导者不仅仅要学会“爬楼梯”,还要懂得爬到一定高度时得适当地“坐飞机”——使自己脱颖而出。对年仅53岁的赵乐际来说,能够同时拥有西部青海、陕西两省正省级的跨省治理经验是极大的优势,获取这一优势的关键在于赵乐际的精于造势之“术”。

 1999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敲定对西部进行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赵乐际于2000年升任青海省省委副书记、省长,主政青海的他正好遇上西部大开发的浪潮,实属一个难以多得的良好机遇。赵乐际乘着西部大开发的势头,充分展示了自己发展经济的才能,带领青海这个充满潜力的地方走出了具有开拓意义的三步:第一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技术进步为手段,大力发展青海特色经济;第二步,将经济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建立柴达木盆地循环经济区,走可持续经济发展道路;第三步,统筹规划,专题部署青海地区基础设施与重点开发项目,将民生项目建设纳入西部大开发计划。在西部大开发的时代背景下,赵乐际促使青海GDP增加近三倍,由2000年的263.12亿元,增加至2003年的390.16亿元,再到2006年GDP的641亿元。青海省突出的经济表现是赵乐际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的结果,更是他将机遇转化为成功的重要一步。

 入主陕西后,赵乐际乘风破浪,在这片孕育了中华5000年历史的沃土上,在这个中国西部政治文化的中心内继续大展拳脚,将西部开发进行到底。经济方面,他着力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力图增强西安等工业城市的装备制造业。2008年,陜西全省生产总值实现6800亿元左右,2009年继续增至8186亿元。民生方面,他延续了以前重民生、亲百姓的作风,注重效率与公平的统一,调研时的一句“扶贫不能漏一人”至今还令许多百姓感动不已。环境方面,他时刻注重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节能环保,2009年陕西万元GDP耗能减少4.5%以上。陕西,对赵乐际而言,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地方、一个充满机遇的地方。年轻的他是否能继续运用精于造势之“术”,把握眼前机遇,继续走向中心,走向更远的未来?让我们拭目以待!

 

(四)以亲民务实之“举”塑造形象

  陈海春先生有一个著名的观点——“政坛在人不在己”,从政的道路会如何走,关键不在于自己如何看待自己,而在于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套用陈老师的一句话:“人什么本事都有,就是不具备将自己的头发揪住让两个脚离开地面的本事。”然而,“政坛在人不在己”并不意味着要我们听天由命,而是警醒着我们时刻注重塑造自己的形象。这里的形象主要有三个方面组成:在组织眼中的形象、在民众眼中的形象以及在媒体眼中的形象。这三者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从赵乐际的工作表现与形象展现看来,他深深懂得“政坛在人不在己”的道理,懂得在组织上塑造务实的形象,做好自身的工作,着实让领导放心;懂得在民众中塑造亲民的形象,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着实让人民满意;懂得只有真正做到了让领导放心,让人民满意,才能够让组织看重自己、选择自己,才能够获得更多的分配资源的权利。而这其中,媒体起着相当微妙的作用,既不可不报道,又不可多报道,必须在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过了就是浮夸,少了人民就不知道你究竟做过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