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深圳的廖锡荣,今年才21岁,但90后的他已经是深圳屈指可数的花式自行车高手。作为极限运动高手,他多次获得广东、深圳以及全国各类花式自行车比赛的冠军。2012年,廖锡荣获得了深圳市政府颁发的“阳光达人”称号。
2011年,廖锡荣在深圳龙岗中心城组建了自己的花式自行车团队。他每周都抽出固定两天时间,义务教授爱好该运动的青少年学习。在他的带动下,该地区已经有100多名青少年爱上了这项运动。廖锡荣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深圳推广并普及这项运动,希望更多的人感受到花式自行车运动的魅力。而他自己,则希望成为中国第一批花式自行车职业车手,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比赛。
刘竹荣
今年56岁的刘竹荣被称为“太极老刘”,是北京陈式太极拳第三代大师田秋信的入室弟子。他在北京陈式太极拳玉渊潭站教拳,曾参与国际武术锦标赛开幕表演、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表演。
老刘对太极近30载,善于学习,使太极传承中有发展,发展中有创新。和其他教授太极的人不同,老刘不认为太极只是养生晨练的手段,不是只有老年人才参与的练习方式。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太极首先是武术,只有懂得技击含义,才能体会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奥妙。”老刘更看重学员的兴趣、特质及对中华武术的真正理解。他每天清晨五点半到上午十点,教拳不停歇。目前已有学员三百余人。他说:“我想以自己教拳的经验和体会,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希望陈氏太极拳健康地发展下去。”
李雪峰
李雪峰曾是一名摔跤运动员,退役后,他的梦想是“培养一名奥运冠军”。2000年,这位朝鲜族汉子怀揣对重竞技体育的不懈追求来到延边,继续寻找他的梦想。他用全部积蓄,在延吉市东部的农村开始了自己的圆梦之路。这一年,他在一座不起眼的四层小楼里成立了星洲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同年,州体育局成立了由李雪峰任教练的延边体校柔道队。从最开始的8名柔道学员,发展到现在覆盖射箭、柔道、拳击、摔跤、跆拳道5个项目的50余名学员。李雪峰一路走来磕磕绊绊,场地有限、条件有限、缺少经费使得这里的教练员已经换了几拨,但是学员们取得的各种成绩,以及实现向上输送优秀运动员的目标,让李雪峰一直坚持着。
谈起今后的打算,李雪峰说:“继续努力培养运动员,为省和国家竞技体育输送好苗子,希望在有生之年实现我的梦想——培养出一名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
肖山
肖山曾是前甲B球队江苏加佳的前锋,退役后考取了教练资格证。2006年,他放弃了在职业球队的执教工作,来到国家级贫困县——海南省琼中县,开始了女足的执教生涯。
他从1000多个报名学生中挑选了琼中女足首批24名队员,其中年龄最小的11岁,最大的13岁。过去6年,肖山和队员们经历了太多困难。队员没有任何足球基础,一切要从头开始。训练没有资金,他们要自己开荒种菜,捡破烂筹钱。这支队伍克服了来自各方面的障碍与阻挠,一度夺取了全国比赛的季军。而肖山和队员们的梦想,是“代表海南夺取全国冠军”。
足球,不仅为姑娘们赢得了荣誉,更改变了她们的前程。2011年,6名琼中女足的球员收到了海南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在整体高考本科录取率只有10%左右的琼中中学,几乎是一个奇迹。在中国足球重新起步的今天,肖山的选择,应该赢得所有足球人的尊重。
朱淑媚
今年76岁,身高只有一米五的朱淑媚老人是浙江一个普通老人。因为她对篮球运动的热爱,被人们称为“篮球奶奶”。每个月437元的生活费并没有阻挡朱淑媚对体育的热爱,每天出门锻炼,她先玩双杠,再爬杆,起码投一百次篮。她曾有过百发百中的纪录,看呆了浙江师范大学同场打球的大学生。
2012年,关于朱淑媚的报道和照片引起了网友的热议。“篮球奶奶”平凡的体育故事,打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张育军
张育军,是深圳业余足球圈响当当的人物。小时候因为家庭贫困,生病耽搁了医治,造成他右手的残疾。因为小时候上肢活动不方便,他经常赤脚踢柚子,从此喜爱上了足球。2003年,张育军看到富裕起来的南岭村人开始搞起篮球等运动项目,于是产生了组织足球赛的想法。从此,他将这项爱好融入到自己的生命。
中国足球最低迷的阶段,张育军坚持出资创办了广东省业余足球品牌赛事——南岭“铁狼杯”。而为了让更多的青少年喜爱足球运动,他率先聘请足球教练走进校园,免费为更多的青少年进行专业系统的足球培训。
经过10年的坚持,“铁狼杯”已经成为深圳本土足球赛的顶级品牌,成为全国业余足球界影响最大、水平最高的比赛。明年,深圳铁狼足球俱乐部还将代表中国,参加五人制足球的亚冠比赛。从草根到职业,张育军走出的这条足球路,值得足球人瞩目。
张云成/鲁伟聪
张云成和鲁伟聪是父子俩,先后担任云南省大姚县处立里村的村长。这个村子地势险峻、 群山环绕。虽然景致优美,但是交通闭塞,几乎与世隔绝,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不过,父子俩却让这里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篮球村。
50多年前,老村长张云成就想办法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并最终选择了篮球。最开始,他把破布裹成团,让孩子们投着玩。看到村里人对篮球有了兴趣,他又组织大家在农忙之后,打着火把修球场,并在1959年修成了村里的第一座球场。这个从未见过篮球的村子,从此有了新鲜的体育运动。村里的小学就建在篮球场边,也因此吸引了更多孩子上学。
几十年来,他们坚信,没有文化就培养不出好人才,而通过体育,可以教育孩子。几十年的坚持,也确实印证了他们的判断。通过篮球,小村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多,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通过体育,这座深山中的村落,拥有了与现代社会沟通的最好渠道。
(新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