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生活 > 日常保养 > 求一篇历史人物论文

求一篇历史人物论文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3-23 05:48 编辑: 网络 查看:

满意答案

中靖国元年(1101),时年16岁的张俊为三阳(今天水西北)乡兵弓箭手,“宣和初(当为政和六年,1116)从攻夏人仁多泉(今青海门源东南),始授承信郎”,成为入品的最低的武官。徽宗末年,参与镇压京东、河北起义军。靖康元年(1126),抗击金兵于东明县城(今河南兰考北),以功已升至武功大夫。五月,从河北、河东路制置副使种师中进援被金军围攻的太原(今属山西),种师中兵败榆次(今属山西),张俊率所部数百人突围南逃。十二月,兵马大元帅康王赵构进至大名时,张俊随信德(今河北邢台)知府梁杨祖率3000兵马到大名,被任为元帅府后军(一作中军)统制。靖康二年正月,他率部镇压起义军李昱、张遇于任城(今山东济宁)后,不断升迁,阶官升至拱卫大夫。 建炎元年(1127)宋高宗即位后,张俊任御营前军统制。同年七月起,率部多次讨平叛军、起义军,升观察使,成为高级武官。建炎二年五月,镇压秀州(今浙江嘉兴)徐明,又升承宣使。建炎三年三月,苗傅、刘正彦兵变时,张俊正驻军吴江,随即率部8000人退回平江,从礼部侍郎、同节制军马张浚同议平叛事,是第一支平叛军队,平定叛乱后升领节度使。七月,改任御前右军都统制。 建炎三年十月,金军完颜宗弼部南犯,宋高宗离杭州逃向越州(今绍兴);十一月,宋高宗逃向明州(今宁波),张俊任浙东制置使扈从。金帅宗弼占领杭州后,派斜卯阿里、乌延蒲卢浑率金军4000追击,当年除夕追至明州城下,金军自高桥镇攻西门,张俊部将刘宝,以及杨存中、田师中所部等抗击金军,知州刘洪道亦率州兵助战,金军战败,死伤以千计。建炎四年正月初二,金军又攻明州,张俊与知州“刘洪道坐城楼上,遣兵掩击,杀伤大当,敌奔北坠田间或坠水,俊急令收兵,夜,敌拔寨去,屯余姚”,宗弼派援军赶赴余姚再攻明州,张俊抗击于高桥,推托以高宗令其扈从,逃往台州(今临海),刘洪道等也退出明州,明州遂为金军占领。南宋则将明州的“小捷”,列为“十三处战功”之首,因“自金兵入中原,将帅皆望风奔溃,未尝有敢抗之者”,“中兴战功自明州一捷始”,“至此而(宋)军势稍张矣”。 建炎四年四月,张俊改任浙西、江东制置使以招收江浙地区的“群盗”,除刘光世、韩世忠两军外,其他诸将皆受张俊节度,成为当时最主要的将领。六月,宋朝改御前军为神武军,张俊改任神武右军都统制,领定江、昭庆二镇节度使。绍兴元年(1131)后,张俊讨伐马进、李成有功,进太尉。以后历任浙西江东宣抚使、淮西宣抚使。绍兴六年十月,伪齐发兵30万大举侵宋,受张俊节制的杨沂中军与伪齐主力刘猊激战于藕塘(今安徽定远东南),伪齐军战败,张俊所部张宗颜等生力军赶至,两军遂共奋击,伪齐军大败,张俊又率主力到达,追击伪齐军,与杨沂中军一直追击至寿春(今寿县),这就是列入“中兴十三处战功”的“藕塘之战”,张俊以功进领镇洮、崇信、奉宁军三镇节度使。 绍兴五年十二月,改神武军等为行营护军,张俊所部改称行营中护军。张俊与韩世忠所部为南宋两支最重要的军队,宋高宗比喻为左右手。绍兴七年,左护军副都统制郦琼率4万人叛降伪齐。次年,原刘光世部主力、左护军都统制王德所部2万人,归属于淮西宣抚使张俊。 绍兴八年,宋金首次议和,金将原伪齐辖区划归南宋,南宋成为金属国,张俊加少傅及安民靖难功臣号。次年,金毁约南犯,张俊兼任河南、河北诸路招讨使。金军主力宗弼围攻顺昌府战败,张俊军也渡淮北上,一度攻占亳州(今亳县)。奸相秦桧令诸将退兵以便乞和,张俊首先退回淮南。 绍兴十一年春,金为迫使南宋屈服,出兵南犯,刘锜、杨沂中等出援淮西,刘锜先到柘皋(今巢湖西北),列阵以待,杨沂中、王德等军相继到达与10万金军决战,宋军奋勇争先,金军大败而退。柘槔之战被列“中兴十三处战功”之一,绍兴十一年二月,“淮西宣抚使张俊、淮北宣抚使杨沂中、宣抚判官刘锜,大败乌珠(宗弼)十万众于柘皋”。张俊未直接参战,因王德为张俊部将,故只列张俊而未列王德。同年四月,以赏柘皋之功为名,张俊与韩世忠升枢密使、岳飞升枢密副使。张俊知道宋高宗、秦桧想收兵权,遂首请纳宣抚司兵权,宋高宗、秦桧乘势罢三宣抚司,也收韩世忠、岳飞兵权。张俊协助秦桧推行乞和政策,又与秦桧合谋制造岳飞谋反的冤狱。绍兴十二年十一月,张俊罢枢密使,封清河郡王。绍兴二十六年(1156)死,终年69岁,追封循王。

满意答案

关于曹操的评价与四十多年前的一场论争
曹操,可以说是千百年来争议最多的一
个历史人物。有人认为历史上的曹操是个杰
出人物,小说中的曹操是个反面角色,并且认
为曹操的形象都是被小说歪曲与丑化了的。
20世纪50年代末,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翦
伯赞等人,曾发起为曹操恢复名誉的讨论,人
们称之为“替曹操翻案”。
1959年1月25日,《光明日报》发表郭沫
若《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一文,他认为:
“曹操对于民族的贡献是应该做高度评价的,
他应该被称为一位民族英雄。然而自宋以来
所谓‘正统’观念确定了之后,这位杰出的历
史人物却蒙受了不白之冤。自《三国演义》风
行以后,人们都把曹操当成坏人,当成一个粉
脸的奸臣,实在是历史上的一大歪曲。”
2月19日,该报又推出翦伯赞的《应该替
曹操恢复名誉》一文。文章认为“:曹操不仅是三
国豪族中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并
且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有数的杰出人物”,
“像这样一个中国历史上有数的杰出人物,却
长期被当作奸臣,这是不公平的。我们应该替
曹操摘去奸臣的帽子,替曹操恢复名誉。”
3月23日的《人民日报》又登载了郭沫若
的《替曹操翻案》一文,文章首先肯定了“曹操
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有大的贡献”,
认为“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这是不公平的。
其所以产生这种不公平或者使曹操特别遭受
歪曲的最主要原因不能不归之于正统观念的
统治。”其中心观点是“:曹操冤枉地做了一千
多年的反面教员,在今天,要替他恢复名誉”。
1959年第9期的《文艺报》又刊出李希凡
的《〈三国演义〉和为曹操翻案》一文。李希凡
的观点为:“对于替历史人物曹操翻案,我没什
么意见。”不过“,对于把作为文学形象的曹操
和历史人物的曹操径直地等同起来,以至扩展
到全盘否定《三国演义》,作为一个《三国演
义》爱好者,我是不能同意的。”《三国演义》确
实表现了很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但也“不能
因此就说,《三国演义》所宣扬的一切,都是封
建正统思想”“,在三国人物的描写里,同样也
包含着历代人民对于三国人物的臧否评价。
它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是非常复杂的”[1]。
现在看来,李希凡的观点是比较客观的,
而郭、翦二人将《三国演义》作为歪曲、贬斥曹
操形象的“罪魁祸首”,认为历史中的曹操是个
杰出人物,而小说中的曹操是个反面角色。其
实,历史上的曹操与小说中的曹操,应该说基
本上是一致的。历史上的曹操也有奸诈的一
面,小说中的曹操也有雄才大略与盖世功绩。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体现了曹操的两个
方面,概括了曹操的两面性,应该是一个客观
公正的评价,而不单是贬义的。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具有深谋远略的政
治家、军事家和别具一格的文学家。东汉末
年,群雄争战,他南征北战,逐个消灭了比他
强大得多的对手,统一了北方,他确实是个有
超人的智慧和才能的英雄。正如《三国志》作
者陈寿在《武帝纪》中对曹操的评语:“可谓非
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陈寿对曹操的评价是高的,也还是公允
的。陈寿是一位忠实于历史事实的史家,他对
曹操的一些奸恶,也有一些“直笔”的实录。如
《武帝纪》开头就写道“:太祖少机警,有权数,
而任侠放荡,不沾行业。”这里就指出了曹操
少年时即有诡诈机变的性格。在《三国志》其
他人物的传记中,也有关于曹操奸诈和残暴
的一些记载,如《崔琰传》中记载崔琰、孔融、
许枚、娄圭都以才名显一世,都因曹操疑忌,
先后被曹操杀掉。《华佗传》中记述了曹操出
于一己之私,杀害了身怀“绝技”的一代名医
华佗的史实。苟或被杀害,可以说是曹操虐杀
忠义之士、有功之臣的典型例子。又以罪诛杀
“颇有才策,而又表氏之甥”的杨修。《三国志》
中写了曹操这些奸恶的例子,说明陈寿对曹
操性格的双重性是颇有认识的[2]。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依据史书、话本、
戏曲及民间传说等材料写成的。罗贯中塑造
的曹操形象也是一个“治世能臣,乱世奸雄”。
作者着意刻画了“奸”与“雄”的两个侧面,并
且使“奸”与“雄”并存在曹操身上成为有机的
统一体。不过,在这两个侧面中,作者是着力
突出了曹操身上的“奸”的一面,对曹操的奸
诈虚伪、凶残狠毒的性格,进行了反复的刻画
描写。《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写了曹操的奸诈多疑,虚伪狠毒,残暴成性,同时也写了曹操
的政治家的雄才大略与盖世功绩。小说中写
曹操自己胆量过人。行刺董卓不成,就招募义
兵,讨伐董卓。他收编黄巾军的几十万青年兵
士,成为他统一北方的骨干力量。他采纳苟或
的谋略,继续打出举义兵匡扶王室的大旗,从
此控制了朝廷大权。他能实行屯田,发展生
产,以固邦本。他能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成了
威震华夏叱咤风云的人物。他除吕布,破袁
术,讨袁绍,定刘表,纵横三十年,统一了北
方。这种种事实都显示了他的非凡的军事与
政治的才能。他知人善察,因此其周围“文有
谋巨,武有猛将”。曹操在大宴铜雀台时,曾公
然声称“: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
几个称王。”这一句话就充分表现了曹操的政
治家的气魄和英雄的胆识。作者写曹操亡时,
就引陈寿的话来赞扬曹操“:抑可谓非常之
人,超世之杰矣”。他除了突出“奸”的一面,也
还有许多地方以鲜明的态度去赞美曹操。
中国的文化是伦理型的文化。中国的传
统是重视伦理道德,而轻视个人才智的,是重
视道义而轻视功利的。罗贯中在小说中对曹操
的否定,就是对其道德的否定。并且这个否定
还特地通过与刘备的对比来表现。所以读者总
觉得《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什么都是坏的。另一
方面,许多读者读《三国演义》都是先入为主
的,他们未翻开书,就已认定曹操是“奸诈”的,
因此即使是曹操的好事,也都会从坏处着想。
看《三国演义》就很少从曹操的杰出方面去思
考。若读者的思维方式已成定式,就不可能正
确地去评价小说中曹操的形象。
曹操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复杂人物,
“惨无人道但又悲天悯人,心胸宽广但又及其
狭隘,性格坚强但又心理脆弱。”[3]在史书中和
小说中对他的两面性都有体现。说罗贯中是
“为了宣传封建正统主义的历史观”、“肆意地
歪曲历史,贬斥曹操”、“不仅把三国的历史写
成了滑稽剧,而且还让后来的人把他写的滑稽
剧当作三国的历史”“、《三国演义》简直是曹操
的谤书”等说法显然是不公正的。回头再看40
年前的那场论争“,为曹操翻案”这个口号“,从
历史学的角度来看是不科学的,从文学艺术的
角度来看也是片面的。”[4]
参考文献:
[1]宋培宪.毛泽东与“为曹操翻案”———对四十年
前一桩公案的探源[J].文艺理论批评,1999(6).
[2]沈洪保.历史上的曹操与小说中的曹操[J].温州
师范学院学报,1995(5).
[4]沈伯俊.再论曹操形象[J].中华文化论坛,2006(12).
[3]李峥嵘,超世豪杰.乱世奸雄———曹操人物性格两面
性分析[J].淄博师专学报,2007(1).(责编:阚谧丁wd)
关于曹操的评价与四十多年前的一场论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