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生活 > 日常保养 > 2013高考语文热点素材:人物素材积累:丁肇中

2013高考语文热点素材:人物素材积累:丁肇中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3-23 23:59 编辑: 网络 查看:

2013高考语文热点素材:人物素材积累:丁肇中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2-11-05 来源:】 浏览次


  【积累前言】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 议论文写作要以“理”服人,但通篇都是说理,往往会流于空洞说教。要避免这个问题,就必须“用事实说话”。 丁肇中先生是华裔知名物理学家,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经历典型而且有代表性,选用他的故事作为议论文的论据,无疑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丁肇中:
  不放过任何一个难题
  丁肇中的祖籍是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父亲丁观海、母亲王隽英皆任教于大学。1936年丁观海和已有身孕的妻子到美国进行学术访问时,妻子意外早产。这个提前到来的婴儿,就是丁肇中。1948年冬,丁肇中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受家庭影响,他对学习一丝不苟,读书专心致志,遇到疑难问题,务必找到答案才肯罢休。一次,物理老师出了一道思考题,很多同学想了想觉得很难就放弃了,等着老师讲解。丁肇中不是这样,别的同学都出去活动了,只有他还对着那道题苦苦思索。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终于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他马上跑到图书馆查找资料验证自己的方法,直到确认自己的解题方法没有错误,他才满意而去。课堂上他聚精会神地听课,不论对自己的答案有没有把握,他总是第一个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课后和同学们讨论问题时,他往往要辩论到“甚解”才肯罢休。他的课余时间大部分是在图书馆度过的,他很少与同学一起打球、看电影。他认为“最浪费不起的是时间”。由于勤奋刻苦,丁肇中各门功课成绩优良,尤其突出的是数理,这为他实现终身的奋斗目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素材解读:学习中的难题,如同生活中的困难。因为它们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变得丰富多彩。遇到困难时,要勇敢面对,即便失败也不要畏惧退缩,好好总结经验教训,迎难而上,成功就会在下一个拐角处等待我们。
  适用话题:面对难题、不放弃、信念、勇敢面对……
  丁肇中的“不知道”
  央视的《东方之子》栏目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进行了一次专访。面对记者的几个简单问题,丁教授却连续回答了几个“不知道”,令人感慨。
  记者的问题是这样的:“我感觉您对自己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很明确的选择。比如说小的时候对科学、对科学家感兴趣;大学的时候,就锁定了要研究物理;然后每做一个实验也是力排众议,自己坚持下来。一个人怎么能够每一次选择都这么坚定和正确呢?”这位记者想要获得的答案大家心里都清楚,因为在太多的名人访谈中,这样的问题显然都是为对方作秀进行的铺垫。然而,丁肇中的回答却是:“不知道,可能比较侥幸吧。”
  记者不死心,又追问道:“在这里面没有必然吗?”丁肇中依然回答:“那我就不知道了。”记者还是不死心:“怎么才能让自己今天的选择在日后想起来不会后悔?”丁肇中依然回答:“因为我还没有后悔过,所以我真的不知道。”记者无奈:“我发现在咱们谈话过程中,您说的最多一句话就是‘我不知道’。”丁肇中这次做了正面回答:“不知道的,是绝对不能说知道的,我们那里这是绝对不允许的。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你不要猜。”
  素材解读:一个大物理学家,面对提问居然连续回答三个“不知道”,这既让我们震惊,也让我们深思。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成就突出的丁教授尚且如此虚怀若谷,敢于当众说出“不知道”。我们这些平凡人是否也应该老老实实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
  适用话题:知之为知之、诚信、专注精神、成功的背后……
  丁肇中:
  我要用中文
  1976年10月18日,丁肇中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他只有40岁。在这非常激动和幸福的时刻,他做出了一个极其庄重而神圣的决定,他通知瑞典皇家科学院:“我要用中文在颁奖典礼上发言。”瑞典皇家科学院积极、友好地表示欢迎。
  同时,瑞典皇家科学院又不无担心:“谁来做翻译?”丁肇中回答:“我自己做翻译。”
  这一消息见报之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深深感染了不同国家、不同肤色和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
  可是,美国驻瑞典大使找到丁肇中,非常不满地说:“我们美国和中国关系非常不好,你用中文是不对的。”
  丁肇中十分珍惜美中两国人民的友谊,也盼望美中两国的关系能不断改善,但面对指责,他毫不留情地顶了回去:“你管不着这个,我愿意用什么语言就用什么语言。”在那次颁奖典礼上,丁肇中在致辞时又创下了一个世界纪录:它使这个金色大厅里回荡起有史以来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语言——中文。
  他说:“就是因为在颁奖典礼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中文。中文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之一。”
  “我要用中文”,这使人感到,履行热爱祖国的天职是一种最纯洁、最温柔、最敏锐、最强烈、最高尚和最值得敬重的行为。
  素材解读:爱国主义是千百年巩固起来的对祖国最深厚的感情。“我要用中文”,这恰恰体现了丁肇中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恰恰是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
  适用话题:国家为上、荣誉与国家、母语的力量、中国人……
  丁肇中:
  自省,别样的谦虚阅读推介网
  主持人问试验物理大师丁肇中:“有人说您是一个少见的天才,您自己怎么看?”丁肇中回答:“不是。”主持人又说:“您很有天分,对不对?”丁肇中说:“不,我只是刻苦而已。”
  主持人采访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彭桓武:“您觉得自己在两弹一星事业中,处于什么位置?起过怎样的作用?”这位曾获过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老人说:“我只是其中的一员。中国的两弹一星就像一栋房子,我是大门前那两个石头狮子。”
  节目最后,主持人采访数学大师陈省身。主持人问:“您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超越了您的老师--几何学大师嘉当?”陈省身回答:“我并没有超越他。他的数学能力绝对比我高。”
  素材解读:主持人所问的三个人,是中国不同领域的重量级人物,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品质--谦虚!谦虚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如“谦受益,满招损”“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百尺竿头,还要更进一步”等等,这都教育我们为学为人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适用话题:人生、品质、修养、自省……
  丁肇中:
  16年来我只做一件事
  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为山东大学做了一场精彩的科学报告。他说:我只集中时间做好一件事。
  不上课、不应酬、不开会。在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看来,最不能浪费的就是时间。
  在麻省理工学院,丁肇中可能是唯一不用教学的教授,学校里的大小会议他也不参加。丁肇中称自己的生活非常简单,每天除了实验什么都不管。“早上8点到实验室,晚上10点才回来。”丁肇中说,虽然自己是1936年出生的,但从未将自己与“老先生”画等号,依旧每天都在工作。
  “我一向认为我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只集中所有时间做一件事才能成功。”丁肇中解释,自己在AMS上花了16年时间,这期间什么事也不做。丁肇中的团队集中了来自16个国家的科研人员,但他给自己定的规矩就是,除了工作以外不和任何人有交集,“从来不到他们家去,从来不请客吃饭,我从来不参与人与人之间的事。”这种生活方式,不仅让丁肇中有足够的时间去研究,也让他团队里的所有人都不会有其他意见,紧跟着他进行科研工作。
  素材解读:古人说:“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不去干那些不相干、没意义的事情,就是为了集中精力干好本职工作,免得耕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人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要想在某一领域有所成就,要想在激烈竞争中胜出,就要聚精会神,排除干扰,学学丁肇中教授“16年来我只做一件事”精神。
  适用话题:只做一件事、专注才能成功、心无旁骛、要排除干扰……
  丁肇中的家国情怀
  初次见到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笔者便被他的个人魅力所吸引:这位现年69岁的物理学大师身材高大、目光炯炯,富有大丈夫气魄。与他交谈,让人感受到理性而不乏幽默。随着对他了解的逐渐加深,笔者不禁为他的爱国情怀及献身科学的精神所感动。
  每年都要回国访问、讲学
  丁肇中对中国高能物理的发展一直十分关心。从1975年开始,他每年都要回国访问、讲学,30年来从未间断。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第二年,1977年夏天,他带着妻子和两个女儿一起回国,受到了邓小平的接见。
  邓小平对丁肇中说,中国发展高能物理急需培养一批实验人才,希望派中国科学家参加丁肇中的实验组。丁肇中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双方最后商定中国每年派10人参加他在德国汉堡的马克·杰实验组,这也是中国首次与西方开展大型科学合作。在丁肇中的具体指导下,1988年10月,一座大型高能加速器--正负电子对撞机在北京西北郊建成。如今,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做物理实验的科技人员,大多数都在丁肇中领导的实验组工作和学习过。
  让他(儿子)知道他的根在这儿
  “人们常说,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我是树高一丈,也要落叶归根啊!”1975年,丁肇中踏上阔别28年的故土。一位前去迎接的人打趣说:“您这是回到了娘家!”丁肇中纠正道:“我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他专程到幼年读书的重庆磁器口小学,用四川话和孩子们交谈,孩子们惊喜地瞪大了眼睛,嚷道:“呀,他会讲四川话!”
  2002年6月,在距第一次回归故里17年后,66岁的丁肇中又一次踏上了故乡山东日照的土地。在海滨金色的沙滩上,他深情地抓起一把沙子,用手指来回揉搓着说:“这沙子比夏威夷的还要好……”最令丁肇中动情的莫过于参拜祖居、祭谒祖墓。在祖父坟前,丁肇中说:“真应该把儿子带回来,让他看看家乡,让他知道他的根在这儿。”
  (选自2006年1月1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素材解读:丁肇中的家国情怀让他更可爱,更受人敬仰。家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之本,是中国人努力奋斗之动力,是中国人信仰情感之所依。家国情怀已成为中国人文化心理深层次的密码之一,有意无意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时至今日,家国情怀仍然是激励人心、凝聚精神的核心价值。
  适用话题:家国情怀、中华民族大家庭、精神核心价值……
  丁肇中半个世纪的五个金点子
  丁肇中1936年1月生于美国,3个月大时随父母回到中国。
  丁肇中20岁时又只身赴美留学,1962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选定实验物理学为主攻方向。因发现构成物质的第四种基本粒子——J粒子,丁肇中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奖仪式上,他特意用一口流利的汉语演讲,使华夏语言第一次在诺贝尔颁奖大厅响起。
  第一个金点子——丁肇中教授说:“我的第一点体会是: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因为在我没有做实验以前,都是世界级的专家在做这个实验(测量电子半径的实验)。”
  第二个金点子——丁肇中教授说:“要对自己有信心,做你认为正确的事,不要因为大多数人的反对而改变。同时,决策机构要给优秀的年轻人以机会。”
  第三个金点子——丁肇中教授说:“要实现目标,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感兴趣。同时要勤奋工作。”
  第四个金点子——其实,对丁肇中来说,他应该介绍给大家的最好的金点子是他母亲临终的遗言:“爱祖国,爱科学,双爱双荣。”
  第五个金点子——他自己常说的一句话:“中国人的才能、智慧,不在任何国家人之下。中国人要对自己的民族、国家充满信心。”
  素材解读:丁肇中半个世纪的五个金点子既是其一生求学、工作经验的总结,也是其人格的写照。不单对科学工作者有重要启示,对我们所有人都具有指导和激励意义。
  适用话题:金点子、经验、吸取长处、规律总结……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