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标:我觉得在现阶段,国家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非常必要,而且时不我待。因为,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中国经济也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短缺经济转变为富余经济,如果我国不进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就只能在世界经济链条中始终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做一些高投入、低产出的工作,这样即使中国经济总量很大,与世界一流的经济强国还是有差距的。而且现在中国的资源、环境、劳动力等方面的约束越来越大,现在必须走转型升级之路了。眼下最重要的就是,制定国家经济转型战略,加强在资金和人才投入方面的产业导向,重视科技和教育投入。
记者:您认为,国家应该如何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陈光标:我认为,这三者虽然是考量经济的不同角度,但是又是密不可分的。这要求我们的政府管理部门在处理三者关系时要学会弹钢琴,不能顾此失彼。
一句话,就是我们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要在发展中“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还要防止通货膨胀,管理好人们通胀预期。从而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记者:在国家扩大内需方面,您有什么意见建议?
陈光标:在这方面,我有五个建议:一是要把扩大内需作为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国策;二是加大收入分配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同时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增加居民收入,使人们有能力消费;三是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引导消费,鼓励人们消费;四是加大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解除人们花钱的后顾之忧;五是加快消费升级,保障供应,同时深化流通渠道改革,让人们更方便买到安全、称心如意的商品。
记者:对于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您有何意见建议?
陈光标: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是一个关系到每位百姓、每个家庭的大事情,也是我们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目的所在。我们一方面要看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要实实在在有针对性地解决民生问题,改善百姓生活条件。
我建议:一是在农村,我们要千方百计鼓励农民创收,推动涉农产业发展,增强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能力,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二是在城市,我们要把目光重点放在城市低收入阶层身上,关注他们的生活状况。要通过完善生活保障和救助制度,促进就业,使他们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三是要下大力解决百姓意见很大的房价过高,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问题,只有这些问题解决了,百姓才敢花钱消费;四是加快建立食品安全工程,让居民能够买到放心食品,这是当前许多老百姓非常不满,非常头疼的事情,这也是政府有关部门的责任;五是要下大力气改善百姓的公共交通、用水用电、环境卫生等方面条件,等等。
记者:我国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促使人们树立崇高理想和信念,必须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这也是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要求。您对我国提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何意见建议?
陈光标:我认为,一方面我们要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又要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文化建设上,要注意尊重市场经济规律,要注意与时俱进,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记者:您曾经写文章说,民营企业应该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发挥重要作用,您是基于何种考虑?
陈光标:过去我们常认为,抓文化是国家的事,这话并不完全。文化崛起是国家的事,更是社会的事,其中民营企业理应是重要力量。因为民营企业拥有大量资金,机制灵活,对市场嗅觉与民间的精神动态更有感知力,民营企业家对于文化产业有无限的热度。在大多数民营企业家看来,做文化产业,是一件很有面子、很有品位、很有尊严的事情。因此,我认为,我们的社会应当多鼓励民营企业家参与文化产业建设,尤其是过去被一些舆论调侃为“乡镇企业家”甚至“暴发户”的企业主,更应当值得鼓励。而政府也不妨多给民营企业家建设文化产业的机会,让民企为中国文化崛起做出与经济崛起同样大的贡献。
记者:中央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您有何意见和建议?
陈光标: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还不少。有人总结,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出现的许多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当前,我国许多问题都是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社会管理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归宿。
记者:作为一名企业家,您对新时期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陈光标:我的理解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认识到这么几点,一是企业创造价值,是由人力、资产、资金等资源共同创造的,而在人力资源中,管理者、科技人员和普通员工又共同创造价值,因此,要认识到这些,就有利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而不是谁养活谁。二是我们要看到,在人力资源中,管理者、科技人员和普通员工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所处的地位也是不同的,目前在我国就业难度比较大的情况下,普通员工的利益如何有效保障,是构建劳动关系中核心要素,因为往往他们在劳动纠纷中处于弱势地位。三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和制度保证,来促进劳动关系的核心,比如,建立工会组织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实行全员工伤、养老、大病医疗、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解除职工后顾之忧;加强企业民主管理机制,凡牵涉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均提交职工代表讨论审议;建立员工成长的机制,为员工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搭建平台。等等。
记者:看病难、看病贵和上学难是近年来中国老百姓反映最多、意见最大的问题,您对此有何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