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1所示,4月10日之后,一系列“大人物”停车位纠纷逐渐引发舆论关注。4月11日的变化最明显,网民对“女子抢车位亮法院住址”“云南法官因车位纠纷殴打保安”两起事件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将舆论热度推向高点,相关信息达到1215条。之后舆情有所回落,4月15日,“国务院大人物”的车位之争把舆情再次推向高点,相关信息达到731条。目前的总计舆情信息量约为4642条。
【舆论观点】
网民的观点呈现出较强的理性,一方面积极核实事件与当事人身份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也指出,若当事人身为官员,公开场合理应注意自身形象。
@桃子数:当官毕竟不是错,也会有人性的情绪反应。就“国务院大人物”车位纠纷而言,可能当官的是素质低下,但此事发在去年,网民“大江之源”含混时间的做法并不磊落,所以他的一面之词也会让人质疑。
@考熊熊谷阿拉:姑且猜测某些爆料网民非纯善之辈,但官员素养低下是肯定的。身为“官”,就已区别于平头百姓,一位官员如此表现,其造成的影响恶劣又极蠢笨。不能怪别人要拍,而是自己“送”给人拍。
《楚天都市报》:网络舆论有时虽略显偏激,但却有着激浊扬清、明辨是非的合力,所谓的“大人物”们,往往不知深浅,踏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不但自己灰头土脸,更坏了法度规则,损了公家声名。所以,真真假假的“大人物”们,还是善自珍重些,别凡事闹大才好。
也有网民认为,“大人物”身份的真真假假,网络舆论的标签化解读,或可能遮蔽事件的真实性。
网民“喻国明”:此类事件之所以会在微博热传,是因为当事人系有权势的人,如果他们做了一些比较过分的事情,就印证了人们的刻板成见。这个事件迎合了社会的普遍心理,而人们所具有的这种刻板成见或定势,已经把这种官方的代表或者标签视为自己的对立面。
网民“王建”:社会上有一些人本身不是什么公职人员,却往往冒充有权力、有背景的“大人物”,对这种浑水摸鱼、恶化官民关系的,网民也该保持警惕和谴责,如果通过虚构事实、挑逗官民关系来达到自己维权目的,最后只会得不偿失,甚至承担法律责任。
“大人物”抢车位频发,根源上看还是特权意识作祟。网民呼吁,通过法治的推进把权力关进笼子,进而给官本位文化降温。
新华网:“亲戚是组织部的”、“高法的”、“国务院大人物”与前些年的“我爸是李刚”类似,都是特权思路笼罩下的权力通行无阻的病态思维,以为“大人物”就可以骑在别人头上,官僚主义作风和官本位思想昭然若揭。希望随着法治的进一步推进,特权的使用效能降低,以后再不会有人遇到纠纷就亮出“官位”。
网民“李明志”:若要给真真假假的“拼势力”现象降温,就应“对症下药”,把权力关进笼子,令迷恋权势的“官本位”失去市场。一旦“不唯权,不唯上”成为全社会的普通心态,则别有用心者再企图“以权惧之”,“雷言雷语”自然也就销声匿迹了。
网民“李劭强”:当派头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时,又会反过来加剧官本位文化,让官员和普通民众,都将其当成是一种理所应当的东西,使人觉得无需被道德舆论束缚手脚,进而成为肆意妄为的官场人。对于派头现象,既要强调权力的制约,也要看到官本位文化应该消除了。
(原标题:今日热点舆情(4月16日):车位纠纷,大人物别“因小失大”)
编辑:伍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