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政治人物,而不是小兵甲乙丙丁,他们得靠自己走上前台然后才有被人评说的资格,而走上前台的过程,其实印证着时代的一切因素”
也许就如马克思·韦伯所说,政治只有因果,没有对错,而人类发展就是被政治主宰的,所以在宏观问题上不多讨论对错,微观的则可以。
为啥说政治人物呢?因为历史人物就太多了,留名的方法途径很多,但政治人物在当时的影响都是很具体很严肃的。所以我单说。一些文人墨客(当然,个别也是政治牛人)这样的,可能也有抱负,名气更大,但通常对历史影响有限(当然,每个人可能都有影响)。
网络或者其他地方经常有自以为是者高谈阔论,其实从历史发展中分析出规律,有个分析是正常的,但扭扭捏捏就不好了,“如果如何如何”“我不见得如何如何”“我看其实可以”要在一定历史发展规律下才行,而不是利用人们的一些不满或者美好的假设来煽动。历史文学术文不能因此演变为政治煽动文,韦伯的《学术与政治》就阐述了所谓价值中立主义,对历史认知尤为重要,这里的中立只是说立场,因为对于历史问题,自己不可能卷入其中,所谓的影响也不要自己暗示自己或者别人,尽可能中立,实在不行再慢慢得偏一偏。当然,中立立场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会影响人们的必要判断,而且没有绝对的中立,但至少要争取,约束自己,我就是这么做的。
对既定历史和政治人物的评判,首先,要看到历史尤其规律性,再次,要看到,他们是政治人物。走上时代的前台,地位,名誉,权力必须伴随着能力,责任,智慧。也必须承担时代竞争下的各种代价,这个代价,都承受了,但考虑到历史现实未来的规律性,仍要有平和的心态去看,因为现实发展还是一样,小民的历史观,个人认为就是如此,自己要亲自上阵另说,靠本事亲自证明自己,我支持。
过去中国主要是内部竞争,后来就有了国际竞争
政治人物不是温室培养的花朵,谁走上前台这个一般人管不了也说不了太多,因为那是本事,否则为什么不是我当老大?“如果大家都听我的,中国就会如何如何,因为你们不听我的,所以你看倒霉了吧。”这样谁信啊?但是如果我至少也算个人物,那我这个聒噪就可以声音更大些,造成更大的争议,但本质上我还是没成为老大,所以说那么多废话,我自己凭实力上台才是基,因此很多人分析历史的时候,不免太自作多情了,只看他们的行动即可,批判而不是扭曲。你不支持一个就要支持另一个,如果你自己不是亲自上阵的话,基本难保会有偏差,蝴蝶效应,我们只能确信已有的,基本不能确信没有的。
本人就曾经写过有关蒋介石与毛泽东的一些评价,就是基于以上这些原则。蒋的“白色恐怖”和毛泽东“阶级斗争”各自带来的损失在我的一系列分析里是完全不考虑的(只是历史发展认知的分析,具体需要分析那些矛盾斗争的时候我再分析),为什么?政治家们得罪一些群体是常态,互相攻击的意义也有,但决定他能不能成为政治家,决定他领导的集体能不能成功的,能不能完成好的政策和计划(没有执行力,任何所谓好的策略都是虚无的),则是他的行动力和洞察力,也是最基本的政治素质,你走上前台,就会犯错误,这个错误,历史记住了,但你没走上前台,或者上去又很快下来了,或者上去了但不够地位,自然就没机会继续犯错误,也没人会主动让着你,即使让一时,难道各方面还能让一世?基本条件就没达到。
这里再谈一下以前见过的岳飞和袁崇焕的问题。这两位如果看作一般军事将领,抵御外族侵略,功亏一篑十分可惜。
读过很多史料,我也认为岳飞问题比较小,而袁崇焕则存在一些军事上的策略失误。但是我认为,除了遗憾,我并不想说冤枉的问题,这是政治无冤屈。
岳飞既然要效忠宋朝,那就知道自己有些话不该说,虽然赵构这个人也是担心控制不了,如果有更大气的君主就好了,可是你想想,要是有更大气更智慧的君王,北宋自己就不会完蛋,一个年轻孩子能好哪里去?已经相对不错了。所以政治的失败使得岳飞的死几乎必然。如果他不忠于大宋,倒是可以自己变成类似五代十国那样的藩镇级别的人物,自给自足结合义军,去和金拼命,也是很有希望的,但这对他来说也许转变的太大。但后来我们知道不代表当时大家都知道。所以岳飞是个悲剧,但是在历史上一般只能这么发展,放到现在还是一样,100年后再惋惜也没意义,有读心术么?
再就是袁崇焕,现在开始很多人对他的重大战略失误(当然,见仁见智,这个也是一些人考证出来的)咬牙切齿,认为他的一些道德和能力上的东西,害了大明,虽然比起吴三桂之类还是好。但问题是,你大明,你崇祯皇帝,你万历皇帝自己怎么干的?搞得党争严重,能臣都被杀掉了,社会生产下降。袁崇焕也是有两下子你不得不用,后来杀他其实表明以前也有不满,堆积起来了,但是不满为啥不换掉?不能呗,没其他人了呗。袁崇焕,作为一个政治人物走上前台,有他的历史必然性。这里面折射出崇祯这个更大的政治人物的缺陷。同时,作为一个政治人物,袁崇焕守辽策略和耗费,以及他对毛文龙及其部下的处理上,缺乏政治素养,最终失败,这不冤枉。政治就是人和人关系的升华,袁崇焕光守辽大事,不能指望各方就都乖乖顺着你,你能不能干好主要看你自己的本事。杀不杀毛文龙本身是好是坏其实不绝对,取决于袁崇焕做事前后的具体做法,而这,就是政治能力的一种。我不妄言,我成不了袁崇焕,我能力显然更差。我说出来,也只是说明那时的失败,其实真的没啥好多说的。至于北京老百姓吃袁崇焕的肉,并不是简单因为他犯错了,现在认为袁崇焕的展露是不是错误,都有的争论,但是他投敌显然没人这么认为,所以北京老百姓显冤枉了他。但是一个镇守军事重地事关京城安危的重要军事将领,在百姓眼里有这个形象,连一点“不应该吧,不会吧”这样百姓应有的朴素想法都没,也是袁崇焕自己的能力局限,这就是政治,代价是自己要承受的。
所以学习历史,过多无谓的扭曲和争执一些“不被当时的时代所选择”的东西没用,因为现在还是一样,人们看得还是眼前,就如过去一样,你可以用历史当挡箭牌,也许可以得逞一时,但还是没用,仍然没有说服力——袁崇焕被北京百姓分肉,就算他有错,但当时显然也是有误解的,今天出现了第二个“袁崇焕”,但是不到几百年后,没人知道真相,所以即使这第二个“倒霉者”说“这次我绝对是冤枉的,你们不要再犯错误了。”也没用,因为至少三国时代蔡瑁张允的事情当时已经广为人知了,还有南北朝的檀道齐。大家都知道有反间计这个东西,但是具体要不要杀你,还是得看你“现在怎么做”,那历史要来干嘛呢?约束参与政治的人,悠着点,再着,恐怕就是告诉人们,谨慎小心,实在不行,错杀就错杀了,因为历史表明,这些东西是不可避免的,谁都有责任。所以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很多人一厢情愿的认为自己读点历史就可以指点江山了,其实这恐怕会错意了,所以恐怕更多是让大家有好的心态,避免更严重的问题,而且还要看走上前台的政治人物如何。具体到袁崇焕,除非他调整作为,调整自镇守辽东,从万历时代就开始的一些作为和言行,也许那样他就不是袁崇焕了,但那也说明他有局限性,别人也没办法,这就是政治,容不得任何疏漏和假设。有些人以为自己是旁观者,但自己恰恰只是另一个方面的当局者。大家彼此彼此。没有一个洞察一切的神,大家都见仁见智,那么你把一些东西说的再清,显示出自己高高在上的视角,就一点用处都没有,因为对于现实和未来,除了一厢情愿的固执之外,恐怕一切还是要到更久之后才能看到现在如何,但是有个东西叫做蝴蝶效应。就算做时光机器回来,换一种做法,也绝对不是“简单的修补就好”的,可能会有更大的危险。
所以,历史上的政治人物,首先都必须有走上前台的强大政治能力,具体其他能力怎么释放,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都有很大不确定性。所以看清历史,应该更如看故事一样,深入内心,这一点,我在捧糊涂读史,论读通历史的三个境界说得就更加明白,历史即使清楚了,现实的政治也会充满不确定性,放心,永远都是如此。我们要做的就是知道这种“不确定性”,从而心态更平和,更冷静的把握现实。如果过于纠结,过于斗争,从春秋一直争到明清,从革命一直争到新中国,看似看清了,其实当历史的斗争充满大脑时,现实只是变得更加被掩盖了而已。
我个人认为,这不是历史认知的意义。历史是一面镜子,很多时候被人简单误读了,它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争论的论据,而是厚厚的积淀,保护着我们从历史中稳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