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尚(约公元前1139-前1010年),史书称太公望,姜姓。
周代开国功臣,是传说史之后有文献可考的第一个军事气象大家。他强调常规战法、特殊战术都离不开气象条件,军事统帅和指挥要充分利用气象环境和天气变化。他的军事气象思想给后世以深刻影响。他创造了三十节气系统,即太公古法,流行于姜姓齐、薛等国,为二十四节气系统形成起到先导作用。
管仲(?-公元前645年),齐相。
管仲的哲学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倾向,他认为"春夏秋冬,阴阳之推移也。"他把气象知识应用于土地开发、农业抗灾,所制定旱涝指标,规定旱涝等级和减税比例是世界最早的。他善于把气象条件用于军事征伐,提出"天时、地利、人和"著名的政治军事观点。著《管子》,书中有大量气象、天文、历法、农业等科学知识,在科学史上弥足珍贵。
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西汉哲学家。
著《董子文集》,书中《雨雹对》认为冰雹是"阴气协阳气"造成的,用阴阳二气的推移、运动、切薄解释各种天气现象的产生,并对风的形成、雷电产生等天气现象及云雨形成的物理过程作了科学阐述,他认为"寒有高下",温度的垂直分布是不均匀的,因而引起雨、雪、雹、霰的差别。
王充(公元27-100年),东汉思想家。
著《论衡》。书中不少篇章专门论述气象和自然灾害问题,对大气现象、天气气候成因,特别是对雷电风云的成因作了理论探讨,认为"气"是自然界原始物质的基础,自然风雨都因气而生。对天雨谷、龙登玄云(龙卷风)等奇异天气现象做了实地调查和科学的解释,批判了"天雨谷者凶"的灾异论,在当时世界科学水平上是很先进的理论成果。
李淳风(公元602-670年),唐代太史令。
公元645年作《乙巳占·候风法》,记载了对测风环境的要求和不同情况下测风工具的选择及具体方法,在世界上最早认识并具体规定安装测风仪器需要注意的高度和环境,以保证其代表性。他还划分了0-11级风力等级,比英国人海军中校费朗西斯·蒲福1805年拟定的蒲福风力等级早1160年。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翰林学士。
精通天文气象,著《梦溪笔谈》28卷。在任司天监时曾改造浑仪、浮漏、景表等一些观象设备,改进历法。他善于思考气象问题,预测天气演变,对虹霓、蜃气等大气光象作了科学解释。他在气象方面的贡献主要是研究气候变迁,用南北各地古生动植物化石说明沧海桑田的地理变化,推断古气候变迁是世界最早的。
秦九韶(公元1202-1261年),南宋人,字道古。
著《数书九章》,书中所述天池测雨、圆罂测雨、峻积验雪、竹器验雪等降水量测量和计算问题,其理论和计算是科学而严密的。他用"平地得雨之数"量度雨水,是世界最早为雨量测定奠定科学理论基础的科学家。
黄履庄(公元1656-?),清代发明家。
设计制造了验冷热器和验燥湿器(即温度计和湿度计),是气象科学中十分关键的仪器。他应用"琴弦缓"的测湿原理,用鹿肠线制造成悬弦式湿度计,在他发明百年后,瑞士人霍·索修尔于1783年才发明了毛发湿度计。
(来源:新华网江苏频道 责任编辑:叶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