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生活 > 日常保养 > 中国近代史历史人物有哪些?

中国近代史历史人物有哪些?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8-13 18:51 编辑: 网络 查看:

tc111tc

4

1. 第一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的起因:一、受中国传统经济体制和清政府闭关政策的影响,英国对华贸易一直处于严重的逆差,不利于英国工业革命的资金积累。二、英国商人借助鸦片贸易取得大量利润,而伤害中国的财政和社会稳定,清政府不得不派林则徐去禁烟。三、长期中英就贸易问题交涉未果,一些英国商人不断地对政府施加压力,鼓吹对中国采取武装侵略政策。四、林则徐禁烟过程中,清帝下令把英国商船全部驱逐出境,断绝中英贸易关系。这个作法激化了中英矛盾,给英国殖民者入侵中国提供了借口。   1840年6月,英国发动了对华战争。清政府无抵抗之力,在英军逼近天津的时候,便试图通过“磨难”政策来拖延时间,在广州同英方举行谈判。在谈判中,英方提出高额鸦片赔款、开放三处口岸和割让海岛的要求。中方虽表示妥协,但不能完全接受。1841年1月底英军先攻占沙角炮台,后强占香港岛。1月27日,无可奈何的清政府对英宣战。然而,在清军完成调集之前,英军迅速占领了广州,随后沿海岸北上,在一年的时间里接连攻克清军守城,直逼南京城下。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代表耆英在英国军舰上同英方代表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给中国历史进程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战争的失败归咎于落后的体制、腐败的清朝统治、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和错误的战争对策。战争的结果使中国逐步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被迫向西方打开大门。   2.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一、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由于中国仍基本处于封闭状态,外国商品依然难以进入中国。二、清政府仍然坚持闭关政策的作法。三、列强以修约为名,要求开放中国沿海各口岸及内地各城市,准许外国人自由出入进行贸易,以及准许外国使节常驻北京。对此清政府无法接受。于是,英法两国分别为发动战争制造了借口,一是亚罗号商船事件,一是法国传教士被处死的事件。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采用了时战时和的对策。1858年战败后同英法等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接受了外国公使驻京等一系列要求,商定一年后在北京正式交换条约批准书。1859年来华交换批准书的英法代表试图率舰闯进大沽口,被清军击退。这次胜利使清政府盲目乐观。1860年7月,英法联军的大批舰只集结在大沽口外,但清政府竟以为对方是求和而来。英法联军趁机在北塘登陆,攻占大沽和天津。英法联军继而攻入北京。清政府同英法代表分别签订了《北京条约》。   在这次战争中,清政府的态度时强时软。其原因在于一方面,虽然清朝统治到此时已经显著衰弱,但统治者决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外敌入侵不仅威胁到中国领土完整和经济利益,而且直接伤害了大清统治者的尊严。所以,咸丰皇帝总想把外国人拒之京都之外,越远越好。另一方面,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朝统治者害怕列强,尽量避免得罪洋人。这种双重性导致其政策上的机会主义和最终的失败。《北京条约》的签订最终决定了清政府闭关政策的破产。   3. 中法战争   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法国加紧了对越南的扩张。出于对国家安全的考虑和越南国王的要求,清政府曾同法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涉,但毫无效果。1883年7月,法国远征军攻占越南首都顺化,试图吞并整个越南。这就揭开了中法战争的序幕。这一阶段,战斗主要在越南领土上进行。但在中法之间展开了谈判斗争。1884年5月,中法达成了《简明条约》。清政府承认法国占有全部越南。6月下旬,前往接收位于越南一侧清军阵地的法军同清军发生冲突。这成了法国方面指责中方违约,提出新的赔款要求的借口。双方谈判破裂。8月初,法军炮轰台湾基隆,下旬又摧毁了福州海军和造船厂,开始把战火引向中国本土。清政府被迫于8月26日对法国宣战。在海上,法方取得优势,控制了东南沿海地区;在陆上,起初入侵越南的法军逼近中越边境,1885年3月下旬清军反攻成功,收复谅山。这时,清政府下令停止进兵,中法双方达成了停战协议。6月,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清政府尽力避战求和的政策使法国在中国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   4. 中日战争   19世纪70年代起,日本逐步在朝鲜半岛进行扩张。而清政府为了维护同朝鲜的宗藩关系也在强化对朝鲜的控制。1894年,日本趁朝鲜发生农民起义之机,大量出兵朝鲜,扶植傀儡政府,试图控制这个国家。入侵朝鲜的日军向驻守在朝鲜北部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战争包括海战和陆战。在海上,中国的北洋海军被日军所打败,损失严重。在陆地上,日军越过鸭绿江,攻克我国东北地区若干城市,直逼山海关。1895年,清政府代表于日本同日方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军事上的失利导致外交上的困境。奉行“以夷制夷”政策的清政府试图借助外国干涉,一再求助于美、英、俄等国。战争期间,李鸿章多次请求列强居间调停,但为列强所拒,甚至要求清政府对日让步。清政府得不到任何列强的支持,只得在日本的强迫下,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日战争最终结束了清政府千方百计试图维持的宗藩体系,并使中国在领土和经济上蒙受重大损失。   5. 教案问题   从19世纪60年代起,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大量增加,遍及中国各地。传教士除传教外,还从事一些文化活动,包括建立学校、医院和育婴堂等。但一些传教士借助特权地位为非作歹,特别是强占房产和田地,激起民众对教会和传教士的愤怒,发生了一系列冲突。由于列强的压力,清政府在处理这些事件时往往屈服于列强。   6. 义和团斗争   十九世纪末,中国广大民众反对和仇视外国侵略者的情绪日益高涨。这主要由于多年来外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严重摧毁了传统的手工业和运输业,致使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的生存艰难。同时,外国教会的影响大大增加,一些传教士和依赖教会势力的教徒为非作歹,广大民众同教会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从1898年起,山东兴起的反帝的义和团群众性运动,一直漫延到整个华北地区,并在其他地区引起类似的反响。   义和团运动的特点同历史上其他农民运动不一样,一是提出了“保清灭洋”的口号。这个口号反映出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同时也反映出义和团没有看到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已成为帝国主义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的工具。因此,他们无法正确地处理反帝和反封建之间的关系。二是义和团的主要活动是烧教堂,驱赶外国传教士和外国人,甚至对从外国来的东西一律采取敌视的态度。这些作法表明,以农民为主体的劳动者只能凭狭隘的直接经验煽起对外国侵略势力的仇恨,他们未能找到有效的反帝方式,更不懂得在反对外国帝国主义侵略的同时,要承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比封建主义生产方式进步的事实。他们反帝斗争停留在感性认识的低级阶段,从而采取了笼统的排外主义。三是义和团运动没有统一的组织,活动分散并带有强烈的迷信色彩,到处设神坛。清政府利用义和团的特点来就会它所面临的列强威胁,1900年6月对列强开战。但在八国联军的打击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7. 八国联军侵华   二十世纪初,义和团的发展壮大引起外国侵略者的强烈恐慌。列强一面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它加紧镇压,一面准备直接出兵进行武装干涉。1900年5月底,俄英法美德意奥日八国不顾清政府的反对联合组织了军队,大量在天津集结。6月中旬,列强采取了新的侵略步骤,以清政府剿办义和团不力,并在海口布设水雷与各国为难为由,攻占大沽炮台,并进而向北京进军。虽然帝国主义出兵时一再向清政府表示它们的目的只是镇压义和团,而不是与清政府为敌,但列强的解释并不能消除其恐惧心理。清朝统治者担心列强会趁机结束其统治和瓜分中国。6月21日,清政府下令宣战,一方面在京津沿途进行阻击,在北京利用义和团攻打使馆区。另一方面,清政府还通过驻外使节向各国寻求和谈。8月中旬,八国联军攻入北京。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进一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8. 辛丑条约   1900年义和团运动的高潮中,美国、英国、法国、俄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奥地利等8国组成联军,以保护各国在华使馆和侨民的名义,攻占北京。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代表奕訢和李鸿章与上述8国加上荷兰、西班牙、比利时共11国代表在北京签订条约。因为这一年是夏历辛丑年,所以称为《辛丑和约》。条约共12款,主要内容如下:惩办与伤害各国公民有关的清政府各级官员;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付清,年息4厘,美国分得3290多万两;在北京设立使馆区,由使馆管理,各国派兵保卫使馆,中国人不准在界内居住;拆除大沽炮台和大沽到北京沿线的所有炮台;外国军队驻守自北京经天津至山海关之间的12个关键地方,以确保通道不被断绝;清政府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组为外务部,列在6部之前。   9. 列强承认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之后,中华民国新政府急于得到列强的承认以巩固政权。一些国家趁此提出新的扩张要求。为了扩大对华影响,袁世凯上台后,美国方面一再表示支持,并不顾其他国家反对,率先于1913年5月2日承认中华民国。其他国家在袁世凯做出遵守先前所有条约协议的承诺之后,于10月7日,承认中华民国。   10. 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日本为了得到从军事和外交上进一步影响中国的机会,积极鼓动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战事本与中国无关,但担任国务总理的段琪瑞为了取得日本的支持和协约国的财政援助以加强以其为首的北洋军阀的实力,主张参战。统治者权力之争的结果是段琪瑞获胜。于是在8月14日中国政府决定对德宣战。战争期间,中国没有参加军事行动,只是给协约国运去大批粮食,并向法国派了一个军事调查团。   11. 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在巴黎举行和平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出席会议。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了两项提案。一项是要求取消外国人在华的特殊权益;另一项是要求废除1915年签订的中日条约和换文,将山东的主权直接交还中国,反对由德国转让给日本。整个会议的进程把持在美英法三国首脑手中。和会根本不理睬中国的第一项要求,理由是它与和会的主题无关。第二项提案属于大会的讨论范围,但遭到日本的强烈反对。为此中国代表团进行了一番斗争,可是日本方面占有优势。鉴于日本的强国地位和压力,其他列强决定支持日本对山东的要求,而无视身为弱国的中国的正义呼声。和会在对德和约中规定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对于这样一个使中国蒙受巨大耻辱的条约,北京政府竟然犹豫不决。而中国民众听说此事后,群情激奋。各界人士普遍反对在和约上签字。由北京的青年学生带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他们集会演讲,罢课抗议。这场运动波及全国。不仅学生罢课,而且商人罢市,工人罢工。在全国人民的抗议声中,北京政府不敢坚持签约的主张,让代表团自行决定是否签字。在国外的中国代表团也感到了这场运动的影响,他们的驻地被要求拒签条约的中国留学生和侨民所包围。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代表团意识到若在条约上签字他们将被国人视为卖国贼而遭唾骂。最后,代表团决定不签字。这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于广大民众的反对而政府不敢在令中国蒙受屈辱的条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扭转了中国外交的局面。   12. 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   1921年11月12日在美国召开华盛顿会议,北京政府派施肇基、顾维钧和王宠惠等130余人参加。会议的两项议题是限制海军军备问题和远东及太平洋地区问题。第二个议题主要讨论了有关中国的问题。中国代表团提出了10项原则,主要是要求各国约定尊重并信守中华民国之领土完整,暨其政治行政上之独立;中国完全赞同门户开放主义;立即取消所有对中国政治上、司法上和行政上行动自由的限制。具体要求取消领事裁判权,收回关税自主权和收回对山东的主权。1922年2月6日,与会九国即中国、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比利时、荷兰、意大利、葡萄牙签订了《九国间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即《九国公约》。其第一条是美方提出的四原则,即各国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暨中国领土与行政之完整;给予中国最完全无碍之机会,以发展并维持一有效力而巩固的政府;各国在华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各国不营谋特权或优先权,而减少他国人民的权利。其余8条是些具体规定。这个条约实际上重申了美国的对华“门户开放”政策。会议还签署了《关于中国关税税则之条约》和《关于在中国之领事裁判权决案》。前者规定中国关税率为5%,条约生效后3个月内在中国召开特别会议讨论提高税率,但是中国应该尽快废除厘金。后者规定由各国组成一个委员会考察在华领事裁判权的现状和中国的司法情况,并将结果报告各国政府,由各国政府自行决定取消的时间和方法。华盛顿会议期间,中日双方在会外就山东问题进行谈判,美英两国派观察员列席会议。2月4日,中日双方代表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规定日本在6个月内将胶州湾原德国租借地交还中国,并撤退日本军队;日本将胶济铁路归还中国,中国补偿日本与5300金马克相当的国库券,15年偿清;胶州湾战前属于德国的煤矿和铁矿由日中联合公司管理等。   13. 五卅惨案的交涉   1925年5月7日上海日本纱厂发生了枪杀罢工工人顾正红事件。30日,英国巡捕又向示威群众开枪,造成几十人伤亡。五卅惨案发生后,全国发生罢工、罢课、罢市的反帝运动。北京政府连续向北京公使团递交了3次抗议照会。随后,北京政府派代表同由英、美、法、意、比、日六国代表组成的外方在上海进行谈判。中方提出13项要求。1,撤消非常戒备;2,释放被捕人员,并恢复被封学校;3,凶手先行停职,听候查办;4,赔偿伤亡及各界所受损失;5,道歉;6,收回会审公廨;7,罢工工人仍还原职,不扣罢工期内工资;8,优待工人,工人工作与否随工人自愿;9,华人在工部局投票权与西人一律平等;10,制止越界筑路,已筑成者由中国无条件收回;11,撤消印刷附律、加征码头税及交易所领照案;12,华人在租界有言论集会的自由;13,撤换工部局总书记鲁和。但外方代表表示受权有限,仅能商谈前5条。会议中断,交涉改在北京进行。10月1日,北京公使团照会北京政府说,戒严令已取消,被捕人员已释放,所封闭的学校早已开放。在此期间,公共租界总巡麦高云和捕头爱伏生辞职。外方同意由中国有条件地收回上海会审公廨。关于顾正红案的解决,8月12日中日双方在上海达成协议。主要内容为厂方将来承认依照中国政府颁布的工会条例所组织的工会有代表工人的权力;日本纱厂一律加工资;优待工人,不得无故开除;纱厂赔偿工人损失一万元;补助工人罢工损失10万元等。   14. 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   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掀起轰轰烈烈的爱国主义运动。全国人民纷纷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代表大会分别于1922年和1924年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民族独立的主张。这个运动对政府形成很大的压力,不得不在二十年代采取一些措施。如在1921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取消和修改中外条约中有碍中国行政主权的各种限制,并经英美斡旋,同日本于1922年2月4日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收回原德国在胶州湾的租借地。日本对旅大的租借期到1923年已满25年,但它要求延长。对此,1922年11月和1923年1月,中国参众两院分别通过决议,宣告1915年的条约无效,要求如期收回旅大。中国各界也纷纷发出呼吁。北京政府外交部于1923年3月照会日本,提出废除民四条约。1924年5月31日,中苏签订《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及相关文件。苏方同意商讨废除旧俄政府同中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公约和协定等的详细办法,声明废除沙俄与第三者所订条约中有碍中国主权和利益者。利用1925年上海发生的“五卅事件”,北京政府宣布取消上海的会审公廨。1926年,北京政府提出对期满的不平等条约进行修改。它通知比利时方面终止旧约,谈判新约。但比方坚持要先订立新约,然后才废旧约。双方谈判不成,11月6日,北京政府发布中止中比条约的法令。各地民众支持北京政府的废约行动。在孙中山领导下的广州政府于1924年迫使北京外国公使团同意将粤海关关余拨付广州政府。1926年,它决定自行任命海关负责人—税务司长,并于10月开始增加关税。1926年12月广州政府随北伐军迁往武汉。1927年1月初,英国方面分别在武汉和九江挑起事端。当地民众展开斗争,冲入租界,武汉政府宣布收回两地的英租界。这场爱国主义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使中国在争取独立方面又向前迈近了一步。   15.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夜间,日本关东军炮击沈阳附近的中国驻军。数天内,日军侵占了辽宁、吉林的大部分地区。这是日本大规模入侵中国的开始。事变发生后,南京政府不顾广大人民的要求,为了集中力量镇压共产党,采取了对日不抵抗和依赖国联解决的方针。在日本的策划下,1932年3月伪滿洲国在长春建立。国联理事会1931年12月决定向东北派遣调查团。1932年10月,李顿调查团报告书公布,一方面承认东北是中国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又强调日本在东北有着特殊的重大利益。报告建议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国联大会进而把报告书交给一个19国委员会讨论。委员会的报告书最终确认东北的主权属于中国,指出滿洲国的出现是日本造成的。1933年2月,在国联大会上,中国投票赞成这个报告书,而日本表示反对。然而,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导致日本侵略的继续。   16. 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对在北京卢沟桥附近的中国守军发动进攻。事变发生后,日军大规模入侵华北。在事变发生之初,蒋介石曾企图采用外交手段来平息事态。主要方法有三条:第一,指令宋哲元与日方交涉达成一份协定,使战争限于局部范围;第二通过中国外交部与日本驻华使馆沟通联系,还通过私人渠道向日本首相近卫文磨商量,要求日本政府出面约束日本军部的行动;第三,要求英美各国立即出面调解,限制日军侵略范围的扩大。但是这些方法都没有奏效。7月28月,日本军队向中国展开了全面进攻。8月14日,南京政府发表了抗战自卫书。蒋介石这时的策略是军事上“全力以赴,务求一胜”,外交上“南北夹击速停速了”。抗日战争终于爆发了。   17. 抗日战争   1937年至1945年中国人民进行的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战争初期,南京政府的策略是军事上“全力以赴,务求一胜”,外交上“南北夹击速停速了”。但国民党军队接连失守,而外交上也无法争取到苏联的出兵和美英的制裁。南京政府不得不从1938年底实行苦撑待变的策略,多方求援,力保危局,保存实力,等待时机。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和美英等国对中国作用的重视使南京政府采取了“联合作战”的外交方针,同盟国一道向日本开战。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努力下,德意日终于被打败。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是中国自1840年以来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18. 中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为了反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受到它们侵略和威胁的国家联合起来。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言约定:“加盟诸国应尽其兵力与资源,以打击共同之敌人,且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根据美国的提议,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签名于宣言之首(签名顺序是英、中、苏、美,其他国家以英文字母顺序签字)。这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第一次取得这样的地位。美国作这种提议是为了鼓励中国坚持抗战。   19. 开罗会议   1943年6月23至26日,美、英、中三国首脑在开罗举行的会议。1943年,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形势都出现了转折。为了加强盟国间的军事合作,并就战后安排问题进行协商,美国总统罗斯福提议举行首脑会晤。由于苏联尚未参加对日作战,蒋介石感到不便由中苏首脑同席会晤。于是,罗斯福、邱吉尔和蒋介石三首脑便先在开罗举行会议,讨论反攻缅甸问题、中国问题、战后处置日本问题和亚洲各被压迫民族等问题。开罗会议通过的宣言经苏联同意后于12月1日在重庆、华盛顿和伦敦同时发表。《开罗宣言》宣布:三大盟国进行战争的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的侵略,三国决不为自身图利,亦无拓展领土的意图。宣言称三国军事人员对于今后的对日作战计划已获得一致意见。事实上会议期间,由于英国不愿意及时投入缅甸的两栖作战,没能形成实际的作战决定。宣言提出“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日本亦将被逐出于其以暴力或贪欲所攫取之所有土地。我三大盟国轸念朝鲜人民所受之奴役待遇,决定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中国领导人参加盟国首脑会议一事表明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   20. 雅尔塔协定   1944年底,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于1945年2月在雅尔塔举行会议,研究战后对德国的处置和其他欧洲问题。在会议期间,罗斯福和斯大林讨论了远东问题,并于11日与丘吉尔一起共同签署了《关于日本的协定》。这份协定的内容涉及到中国的规定有:外蒙古的现状必须予以维持;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恢复苏联租用旅顺海军基地;苏中合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苏联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这份协定一直到6月14日才由美国方面通知蒋介石。这份协定也被称为“雅尔塔协定”,它对战后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这个协定是苏美之间划分远东势力范围的尝试。美国认为确定战后远东格局没有苏联参加是不可能的,为了取得苏联的合作需要通过一个协定来满足苏联的要求并处理战后远东可能出现的遗留问题。(2)雅尔塔协定粗暴地干涉中国内政,践踏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这个协定是在没有中国代表参加,也没有征得中国方面任何人同意的情况下,由美苏两国以中国主权作为交易而达成的协定。   21. 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   1945年4月,联合国宪章制宪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中国派出了以宋子文为团长,成员包括顾维钧、魏道明、胡适及中共代表董必武等人。

送给回答者一份礼物送香吻 赠言:好帅的回答,楼主送上香吻一枚,以表诚挚谢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