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统一局面的完全诞生,强大的汉皇室在饮食方面比秦朝更进一步了。汉朝皇帝拥有当时全国最为完备的食物管理系统。负责皇帝日常事物的少府所属职官中,与饮食活动有关的有太官,汤官和导官,它们分别“主膳食”、“主饼饵”和“主择米”。这是一个人员庞大的官吏系统。太官令下设有七丞,包括负责各地进献食物的太官献丞、管理日常饮食的大官丞和大官中丞等。太官和汤官各拥有奴婢3000人,为皇帝和后宫膳食开支一年达二万万钱。这笔开支相等于汉代中等水平百姓二万户的家产。每天开支达54. 8万钱,相当于2700多石上好的粱米,或是91000多斤好肉。汉朝礼制规定:天子“饮食之肴,必有八珍之味。”他们“甘肥饮美,殚天下之味。”
在此时期中国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加剧了。据《史记》、《汉书》等记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就通过丝绸之路同中亚各国开展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活动。张骞等人除了从西域引进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萝卜、石榴等物产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叶等物产以及饮食文化传到了西域。今天在原西域地区的汉墓出土文物中,就有来自中原的木制筷子。我国传统烧烤技术中有一种啖炙法,也很早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和西亚,最终在当地形成了人们喜欢吃的烤羊肉串。
比西北丝绸之路还要早一些的西南丝绸之路,北起西南重镇成都,途经云南到达中南半岛缅甸和印度。这条丝绸之路在汉代同样发挥着对外传播饮食文化的作用。例如,东汉建武年间,汉光武帝刘秀派伏波将军马援南征,到达交趾(今越南)一带。当时,大批的汉朝官兵在交趾等地筑城居住,将中国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等食俗带到了交趾等地。所以,至今越南和东南亚各国仍然保留着吃粽子的习俗。
同一时期,中国人卫满曾一度在朝鲜称王,此时中国的饮食文化对朝鲜的影响最深。朝鲜习惯使用筷子吃饭,朝鲜人使用的烹饪原料、朝鲜人在饭菜的搭配上,都明显地带有中国的特色。甚至在烹饪理论上,朝鲜也讲究中国的“五味”、“五色”等说法。
学术争议 主流意见目前关于关于汉室延续争议比较大,但普遍的共识和现行的朝代划分规则认为汉室作为朝代随着汉献帝被废,汉朝即宣告结束,中国进入三国时代;而作为国家政权,蜀汉地方割据政权延续汉室,刘禅降魏标志着国家政权彻底的覆灭。历史上不乏类似的划分案例,例如明朝灭亡以北京城被攻破为标志,至此开始清朝,而作为明室政权,后经历南明和郑明时期,直到康熙时期叛将施琅收复台湾,郑克爽投降清朝,明宁靖王自刎才标志着明室割据政权的彻底结束;另例如作为朝代,中华民国于1949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此后民国政府陆续溃败直至1950年逃亡台湾地区,作为地方割据政权抵抗至今。所以学术界此说法得到了学术界较多的认同。
反对意见主要是针对正统是汉室还是魏国之争,包括认为认为三国时期汉室还是正统,那么这一时期应该和东晋十六国一样,称为季汉三国。
帝王世系 西汉时期
西汉(前 206~25),包括王莽(9~23)和更始帝(23~25 )庙号谥号史称姓名生卒及在位年月年号皇陵始祖大皇帝太上皇刘太公刘煓,字执嘉?—前197—万年太祖高皇帝汉高祖刘邦,字季前256-前206-前195年6月1日—长陵高祖汉高帝—孝惠皇帝汉惠帝刘盈前211-前195-前188—安陵—前少帝前少帝刘恭?-前188-前184吕雉称制——后少帝后少帝刘弘?-前184-前180—太宗孝文皇帝汉文帝刘恒前203-前180-前157—霸陵—孝景皇帝汉景帝刘启前188-前157-前141—阳陵世宗孝武皇帝汉武帝刘彻前157-前141-前87建元
元光
元朔
元狩
元鼎
元封
太初
天汉
太始
征和
后元茂陵—孝昭皇帝汉昭帝刘弗陵前95年-前87年-前74年始元平陵元凤元平——汉废帝、昌邑王刘贺前92-前74年7月-前74年8月——中宗孝宣皇帝汉宣帝刘询前91-前74-前48本始杜陵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高宗*孝元皇帝汉元帝刘奭前75-前48-前33初元渭陵永光建昭竟宁统宗*孝成皇帝汉成帝刘骜前52-前33-前7建始延陵河平阳朔鸿嘉永始元延绥和—孝哀皇帝汉哀帝刘欣前25-前7-前1建平义陵太初元将元寿元宗*孝平皇帝汉平帝刘衎前9-前1-5元始康陵—孺子孺子婴刘婴(王莽摄政)5-6-9居摄—初始新始祖高皇帝新太祖王莽[4]前46-8-23天凤—地皇汉延宗更始帝更始帝刘玄[5]?-23-25更始—东汉时期其他君王庙号谥号史称姓名生卒及在位年月年号汉昌宗建世帝建世帝刘盆子[6]?-25-27建世汉兴宗愍皇帝赵汉愍帝、汉帝王郎[7]?-23-24嗣兴
庙号谥号史称姓名表字生卒及在位年月年号皇陵世祖光武帝光武帝刘秀文叔前6-25~57建武原陵建武中元显宗孝明帝汉明帝刘庄
28-57~75永平显节陵肃宗孝章帝汉章帝刘炟—58-75~88建初敬陵元和章和穆宗孝和帝汉和帝刘肇—79—88~105永元慎陵元兴
—孝殇帝汉殇帝刘隆
105-106(1)~106(8)延平康陵恭宗#孝安帝汉安帝刘祜—94-106~125永初恭陵元初永宁建光延光——前少帝、北乡侯刘懿
?-125(3)~125(10)无无敬宗#孝顺帝汉顺帝刘保—115-125~144永建宪陵阳嘉永和汉安建康—孝冲帝汉冲帝刘炳
143—144~145永憙怀陵—孝质帝汉质帝刘缵
138-145~146本初静陵威宗#孝桓帝汉桓帝刘志—132—146~167建和宣陵和平元嘉永兴永寿延熹永康度宗#孝灵帝汉灵帝刘宏—156-168-189建宁文陵熹平光和中平—弘农怀王后少帝、弘农王刘辩—176-189(4)-189(9)-190光熹弘农
怀王墓昭宁永汉—①孝献帝汉献帝刘协—181-189-220-234中平禅陵初平③孝愍帝兴平建安延康东汉(25~220 )
蜀汉(221~263)庙号谥号姓名表字在位时间使用年号皇陵烈祖昭烈帝刘备玄德161-221-223章武惠陵仁宗山阳思公刘禅—207-223-263 -271建兴—延熙孝怀帝景耀炎兴
匈奴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