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生活 > 日常保养 > 热点人物:乡村女诗人余秀华走红

热点人物:乡村女诗人余秀华走红

来源:网络转载 2015-02-14 08:01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余秀华在家门口的田里打草喂兔子

  余秀华在卧室里翻看以前的诗歌

  在没有电脑之前,余秀华都是在笔记本上手写诗歌

  “我有月光/我从来不明亮/我有桃花/从来不打开/我有一辈子浩荡的春风/却让它吹不到我。”难以想象,这样清新唯美的诗句竟出自一名“乡村女诗人”之手。

  今年39岁的余秀华,出生在湖北钟祥市石牌镇的小村庄横店,这个村庄从前寂寂无名,而她在那里也显得格格不入。她的特别之处在于,由于脑瘫,她只能赋闲在家,并在家里写了2000多首村民们看不懂的诗。直到近日她的一首诗一夜之间在新闻、微博与微信朋友圈中流行起来,人们才开始注意到这个女诗人和她的故事。

  脑瘫却与诗歌结缘

  余秀华与诗歌的缘分,也许源自一场不幸。

  余秀华出生于1976年3月,由于接生员失误造成倒产、缺氧,导致脑瘫。虽然与生俱来的疾病并没有对她的智商造成损害,但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走路摇摇晃晃,说话口齿不清,生活勉强自理。从高中二年级起,她便辍学在家。现在她的家里有一个常年在外打工、年长她12岁的丈夫以及一个在武汉上大学的儿子。

  做饭,洗衣,扫地,喂兔,写诗,下棋,这便是余秀华一天的生活。由于身体不好,她无法从事劳作,只能在家中从事简单的家务。除此之外,便是用左手一根不灵活的手指敲击键盘,在灵感到来时写下一行行诗句。

  她说,“其实我一直不是一个安静的人,我不甘心这样的命运。你在这个地方,你想走你想飞,但是你飞不起来。”

  她选择了诗歌,同时,诗歌也选择了她。由于脑瘫,余秀华的肢体动作极不协调,写下每个字都非常吃力。在学会打字前,她只有用最大的力气保持身体平衡,并将左手压住右手腕,才能把字歪歪扭扭地写出来。有人分析说,诗歌是所有文体中字数最少的一个,所以她写诗,便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从1998年开始写诗,她至今已经写了2000多首。诗歌主题多关于爱情、亲情和生活感悟。她的十几个笔记本上,写有1000多首诗。2009年,钟祥市文友给她送来一台电脑,学会打字后,写诗方便多了。2014年是她诗兴爆发的一年,一共写了400多首诗。

  在她的博客上,有网友称,读余秀华的诗常常让人“悲从中来,不可断绝”。她的残疾、她不幸的婚姻、她无法摆脱的封闭农庄,和她的诗歌对比,悲情仿佛是注定的。然而余秀华对此却不以为然:“悲伤是我人生的主旋律,悲伤的时候更容易写诗,但我不是一个悲情诗人,我高兴时也写诗。”

  不喜欢被贴上标签

  新兴社交媒体与独特个人身世的结合,使余秀华成为热点人物。

  去年9月号的《诗刊》杂志重点推荐了余秀华的诗,认为它们充满了“重量和力量”,从此余秀华和她的诗迅速进入了公众视线。写了16年诗的她,在几个月内迅速成名。她的作品行文质朴、感情浓烈,在过去一个月的微信朋友圈中被反复分享,迅速被人熟知与谈论。余秀华的诗歌简单流畅,打动了无数读者。有人直呼余诗“超过想象”,“活得纯粹,作品才会纯粹”;有人认为,余诗有一种“将加速度的世界往回拉一厘米的美好”。

  在她迅速成名的过程中,贴在她身上的“农民”、“脑瘫”、“村妇”、“草根”这几个标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余秀华没有回避“脑瘫”的事实,但她并不喜欢这些被强行赋予的标签。她在博客中写道:“我希望我写出的诗歌只是余秀华的,而不是脑瘫者余秀华,或者农民余秀华的。如果你们在读我诗歌的时候,忘记我所有的身份,我必将尊重你。”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臧力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认为,余秀华是一个很有天赋的诗人,诗句写得很有洞察力。他认为,余秀华看上去受教育程度不高,但从诗里还是能感受到这是一个很有生存智慧的女性。他说,“脑瘫、农民这样的标签会误导人们对余诗的深入理解。公众应该更耐心、更善意地挖掘介绍这个诗人的底蕴。”

  希望能安静地栖居

  由于在偏僻的小村庄里写了十几年不被家人和村民接受的诗,余秀华一直渴望被认可。

  所以当2014年《诗刊》重点推出她的诗,而后她被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朗诵自己的诗歌时,她在博客中兴奋地评价这段经历:“人生到此,仿佛所有的不幸、磨难都得到了回报。我觉得超过了我应该得到的。”

  然而,蜂拥而至的媒体还是让余秀华有些措手不及。从1月16日开始,余秀华的手机几乎一直处于占线状态,记者们络绎不绝地到她家里采访,十几家出版社承诺为她出版诗集。

  好在外界的狂热并没有使她迷失,余秀华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她说,媒体的记者终要散去,我的生活终归平淡,我的诗歌写作没你们说的那么好。她希望读者和媒体更多地关注她的诗歌。她希望自己的诗集能够出版,但不是一下子全出了,而是陆续付梓,包括她以后的诗作。

  正如她自己希望的那样,公众需要给她一个自由的空间,能够继续安静地、随性地写作,将一切都回归到诗的本质,而不是湮没在众声喧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