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字体大小: 中
井底望天讲演录——对历史人物的看法 (2013-04-19 17:20:54)
标签: 杂谈
汪精卫的诗,大家可以看一看。他是一个悲剧人物。就是在历史的关键时刻,站错了队。
谈起汪精卫的诗词,不得不承认,他的水平是很高的。
大家估计都读过他在刺杀清朝摄政的醇亲王载沣被抓,准备等着被砍头,写了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年轻的汪精卫,誓死如归,何等的豪迈。
日本人搞918之后,张学良誓死不抵抗,逃到北京。当时宋子文带着银票大把,和汪精卫到北京,劝说张学良抗日呢。可是张学良,死都不愿意抗日。
当然后来西安事变,张学良又逼迫誓死不抵抗的蒋介石,去抗日呢,呵呵。
其实汪精卫之所以要和日本人求和,是因为他和当时的很多知识分子一样,对中国抗战的前途悲观,认为战必亡国。
看到余英时老哥给汪精卫的诗集写序,里面谈到了两个这样的例子。
以当时的学界领袖胡适为例,在1944年于美国发表的演讲中,说“中国在这次战争中的问题很简单:就是一个在科学和技术上都没有准备的国家,必须和一个一流的军事和工业强国进行一场现代战争。”
大学者陈寅恪又是一个例子,他认为中国的情况,是“下愚而上诈”。因此七七事变的结果,就是中国必然失败,华北(指宋哲元的29军)和中央(指蒋介石)都没有抵抗的意志,抵抗肯定亡国,不如屈服是上策。
因为屈服日本之后,至少可以保住华南,尚可偏安,也许将来还可以恢复。如果一打,就玉石俱焚了。
从这个角度看,汪精卫的思想,是建立在抗战必亡国的绝对前提下的。那么如果这个是肯定的结论,那么就应该尽早地和谈,谋求比较有利的局面。
其实这个就是我在《说文论武》中批判过的中国知识分子历史的软骨病。
这样的思维和想法,不光是在七七事变的南京城是主流,而且在契丹大军兵临城下的汴梁,在瓦刺也先包围的北京城,在清兵围困的扬州城等等,凡是一切企图拔腿就跑,靠长江天险来保命的南朝偏安小朝廷,都是同出一辙。
当然有这样想法的人,自然就靠长江天险三峡后面的重庆,或者台湾海峡美国第七舰队后面的台湾岛,来苟全性命的。
一句话,没出息。
想起女人李清照的诗: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对这些软骨知识分子同学们来说,比如胡适同学,是很难理解,“没有科学和技术”的泥腿子志愿军,是如何把世界第一军事强国,给堵在朝鲜半岛的。
因此汪精卫是比现在中国的这帮带路党,人格上是强好多的。当时是因为太悲观,因为中国积弱,又认识不到“唤起工农千百万”的能量。
今天中国如此强大,这帮丫还那么怂哈。
所以汪精卫同学,内心还是颇为痛苦的。
当他获得了日本人的许可,可以搞伪政权的时候,和周佛海那帮欣喜若狂的汉奸们不同,汪精卫的诗里面写到:
卧听钟声报夜深,海天残梦渺难寻。
柁楼欹仄风仍恶,镫塔微茫月半阴。
良友渐随千劫尽,神州重见百年沉。
凄然不作零丁叹,检点平生未尽心。
这里是看不到现在那些甘为带路党的人的欣喜的心情,倒是有文天祥零丁洋之叹,只不过因为取舍不同,汪精卫和文天祥的历史地位,自然大相迳庭。
可惜汪精卫死得太早,如果是朝鲜战争的时候还活着,倒是想看一看他的诗词是如何写的。
然后想到了另外一个汉奸,鲁迅同学的弟弟周作人,也是文采极好,大概散文是五四之后的文学家的顶峰,真的感叹,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啊,文采是好,骨头却是软得很哈。
当然对那个时候的知识分子来讲,虽然有民族主义的意识,但是缺乏民族的骨头。而当时的军人们,虽然骨头硬,但思维并不清楚。
大家知道张自忠吗?张自忠在卢沟桥事变后,和宋哲文一起,和日本人谈和,要签订的协议,大家肯定觉得卖国。后来日本人在华北自治委员会中,一脚把他給踢开了。可是后来张自忠是抗日而死,死得很爷们的。
西安事变中,抓住老蒋的是谁?孙铭九!这个哥们后来是一支抗日游击队的司令。后来和日本人打得很辛苦,当然日本人打他也打得很辛苦。后来就决定投靠日本人,日本人也决定让他做保安司令,免得自己去管,中国老百姓不乐意。大家都谈拢了,准备第二天签署文件,他的好朋友,是国民党高级特工。赶紧拉住他,因为再过几天日本就投降了,如果他签订了投降协议,那就成了大笑话了。
大家读一读宋史吗?当女真人打过来之后,他们是没有本事统治华北的。
所以女真人要树立一个刘豫的伪政权。然后慢慢控制刘豫,慢慢直接拿过来自己管理。所以日本人的做法,也是搞满洲国,是吧?苏联人,也是这样搞蒙古国的,是吧?所以当时日本人想慢慢吞掉华北,必须找第三方势力。所以《何梅协定》,就是要把名义上正统的中央军,排除华北。那么日本军队,也不能在华北搞事情,所以宋哲元的二十九军,才有机会在华北主事。
宋哲元,是西北军冯玉祥的部下。当年军阀混战,老蒋和冯玉祥、阎锡山联军开战。双方打得难解难分,出现胶着状态,结果宋美龄搞定了张学良,东北军入关,帮助蒋介石。这样冯玉祥和阎锡山大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