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生活 > 日常保养 > 听名家们讲创作背后的故事

听名家们讲创作背后的故事

来源:网络转载 2015-08-15 17:38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本报记者 刘冰

  一直以写知青小说著称的梁晓声,为何转型写抗日题材?茅盾文学奖得主周大新在“军旅作家”“主流文学”的标签背后,是如何坚持一个纯粹作家立场的?长期隐居的韩少功,在退隐生活中又有着怎样的经历和思考?

  近日,在海口举办的第23届全国书博会上,梁晓声、周大新、韩少功分别携作品《懦者》《向上的台阶》《山南水北》亮相,与全国读者分享创作背后的故事。

  梁晓声:

  “写作永远是进行时”

  作为国内知名作家,梁晓声经历了世事沧桑。他当过知青,1968年下乡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74年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77年毕业后分配至北京电影制片厂。1988年调至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艺术厂长。2002年调至北京语言大学,任人文学院教授。从1979年发表作品开始,梁晓声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其中有不少知青小说,如《知青》《返程年代》等,被搬上荧屏,成为热播剧。

  此次梁晓声携新作《懦者》亮相海口书博会,并与韩少功、周大新两位作家展开交流。与以往的“知青小说”不同,《懦者》被冠名为“转型之作”,是一部耐人寻味、别有意韵的小说。

  梁晓声在发布会上表示,他今后不会再写知青题材的作品。“现在知青题材的作品已经不少了,但问题在于很多人只控诉上山下乡,不谈‘文革’,因为怕勾起自己在‘文革’中表现的记忆。心想着‘文革’是别人的苦难,跟自己无关。我自己出了几部关于知青的作品,记录了我所见、所闻、所思,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有共同经历的人。‘文革’题材我也不打算再写,《一个红卫兵的自白》基本上把我想说的都说了。‘文革’被列入重大题材,层层审批很麻烦。反映社会现实的杂文我也写了很多,现在我已经回归到虚构小说。”他给自己的定位是,写作是小学作文的延续,至今也没有完全满意的作品,“写作永远是进行时”。

  梁晓声谈及创作《懦者》的初衷时说:“出于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性的关怀,对和平的渴求,还想诠释一种以弱制强、以柔克刚的人生智慧。时代不一样了,一个人的表达能代表大多数人意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受到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发表作品的门槛也大大降低。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意愿,也具备了表达的能力。‘草根’的历史,才是真实的历史,这些东西已经被大众遗忘,但是作家有责任去表达。”

  湖南文艺出版社资深编辑薛建在接到梁晓声《懦者》的投稿后,当即细读全书,为之深深震撼。他的审读评价是:“《懦者》是一部少见的另类抗日题材小说。翻开这部书,读者能看到一位不卑不亢的斯文书生,一个不屈不挠的抗日草根。相信这段小人物的‘我的抗战’,将再次刺痛13亿中国人的心!”

  周大新:

  “对人性进行持续不断的探索”

  周大新是著名军旅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迄今已发表长篇小说《走出盆地》、《第二十幕》(上中下)、《21大厦》、《战争传说》、《湖光山色》、《预警》、《安魂》等作品,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冯牧文学奖等。不少作品被译成英文、法文、德文、朝文、捷克文。多部作品被改编为戏剧、电影和电视剧。

  军人气质体现在周大新的文学创作中,就是他勇于不断地挑战自我、变化题材,抢占不同领域的“制高点”。此次,周大新携最新中篇小说集《向上的台阶》参加海口书博会,并与现场读者分享了自己的创作感悟。《向上的台阶》收录了周大新两部最具代表性的中篇小说《向上的台阶》及《银饰》。

  周大新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感悟说,如同一名不断前进的士兵,无论多少名誉和头衔冠于自己名下,他始终认为写作是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赛跑,快乐只是拿到新书的一瞬间,很快又要进入下一部作品的创作中,没时间也没法陶醉,因为世界上那么多优秀作家都在往前走,而且他们的每一部作品都有新的进步。他羡慕高产作家,但同时并不介意自己的创作进度。周大新青睐托尔斯泰式的作品。早年他从内部书店买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一口气读完。这部作品震撼了周大新,他忍不住又买来了托尔斯泰的所有中短篇和《安娜·卡列尼娜》。他说,托尔斯泰的所有作品都体现一种爱,不要条件地爱他人。这思想很合他的心意。作品需要从思想上影响和感染他人。如果要写作,就要创作有自己思想、有民族文化的作品,“写作以来,我一直在坚持着做的,那就是对人性进行持续不断的探索,从而使自己对人自身的认识前进了一步。”

  评论家梁鸿鹰点评《向上的台阶》时称,“周大新的作品恰恰在很好地蕴涵我们民族永远珍惜的传统文化精神方面显出了力量。人们不能不惊异于周大新作品叙事之庄重、语言之素朴以及情节之简练。东方文字的端庄、静谧与美丽往往从不同作品中不自觉地自然流溢,而每一位认真的读者在他所描写的不同时代的作品中,总能感受到浓郁的中国风格与气派扑面而来。理由很简单——他的作品一直很好地保存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是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文字。”

  韩少功:

  归隐山林创作中国版《瓦尔登湖》

  《山南水北》是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得主韩少功的经典作品,也是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散杂文类首奖作品。1988年,韩少功调至海南省文联工作,举家南迁。在海南期间,韩少功主持操办文学刊物《天涯》,并创作了一系列优秀寻根文学作品,如《爸爸爸》《马桥辞典》等。2000年5月,韩少功先后辞去《天涯》主编、社长和海南作协主席等职务,搬回湖南老家,种菜喂鸡,过起了隐居生活。《山南水北》即是韩少功和妻子带着一条狗归隐乡村7年间记录山野自然、民间底层的散文集。

  此次重回海南,与之前隐居生活中避见媒体、避谈作品不同,韩少功侃侃而谈《山南水北》。作为退隐生活实录,他称《山南水北》中有声音、色彩、味道和世相的描述,并散发着土地和汗水的新鲜气息。这种经由五官、四肢、头脑和心灵完成的写作,是他的身体自发向大地的膜拜。

  在这个精神日益挂空的时代,韩少功的努力为人生、思想的落实探索了新路。评论家张守仁对《山南水北》评论道:“他以细心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在当代背景下发掘和重建了乡土生活的丰沛意义。他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看着‘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窗外图画,同时入世地审察着日常事物和民生民情。”评论家丘文辉指出,韩少功以《山南水北》的创作实践,“成功打败了自己”,“像意守丹田一样意守人世重大的精神难点”,“像打开天门一样打通自己的灵魂救赎之途”,让“文学重新走向内心,走向我们的感动和创造,走向当代人可能的文明再生和精神圣诞”。

  谈及为什么重新出版韩少功的《山南水北》,出版方湖南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陈新文表示,《山南水北》可以说是韩少功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有很多读者读过这本书,它经过岁月的洗涤,已成为阅读经典。韩少功的文字中有我们的精神寄托,这些文字就像我们从乡下带来的腊肉和干菜。每次读韩少功,人们都能找到幸福感,仿佛人生尘埃落定。此次出版的《山南水北》经过重新修订、润色、定稿,是韩少功认可的一个权威典藏版本。

以上内容来自:长春晚报

[责任编辑:yfs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