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生活 > 日常保养 > 胡立华:“中国结”织出新生活(再就业明星人物)

胡立华:“中国结”织出新生活(再就业明星人物)

来源:网络转载 2015-11-23 11:16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本报记者 宋光茂

  在不久前结束的济南国际金秋旅游交易会上,下岗职工胡立华一举走红:依托一个9平方米的免费摊位,她3天内就销售和预订出去价值上万元的“中国结”,纯收入超过她上班时的全年工资;济南九顶塔、野生动物园等旅游景点的管理处向她发出邀请,愿意为她免费提供销售网点。胡立华那间位于济南市槐荫区经四路上的“华轩结艺坊”更是门庭若市,买结的、学艺的、参观的,络绎不绝。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与“中国结”结缘,从此命运发生了转折

  与“中国结”结缘,胡立华也觉得有些偶然。2001年春天,人届中年的胡立华从济南市饮食服务公司下岗,她一度彷徨、失望过。一次她逛书摊,发现了一本《中国结艺》,就花3元钱买回来学习,以打发无聊时光。当时无人指导,连最基本的“四线襻长结”也要学上3天,手都磨起了泡,愣是没学会!一天,她无意中看到电视里正在介绍“中国结”这项传统艺术,并说北京已有了专门的培训班。

  “到北京学艺去!”胡立华脑中突然蹦出了这个想法。她拿着借来的路费到了北京,“开始了一生中最大的转折!”

  在北京学习的一个多月里,她省吃俭用,苦心学艺,每天晚上12点入睡,早上4点就起床,小小的“中国结”始终缠绕着胡立华的心。

  从北京学成回来的当天,胡立华在原单位同事们的帮助下,摆起了“柜台”———两把椅子:一把椅子上坐着她,另一把椅子上摆着红红绿绿的“中国结”。胡立华说,我要用事实证明,下岗职工能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

  两把椅子的“柜台”让胡立华感受到了下岗工人的辛酸,其后的汽车站旁边的小摊位,更让她感受到了创业的艰辛。那时正值春季,经常刮风,一不小心,架子上的中国结就被吹落,结在上面的玉器也摔个粉碎,心疼得她直跺脚。

  开张难,经营更难。妇联干部们被她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决定帮她创业。2001年国际家庭日前夕,妇联组织在社区中为胡立华举办了“手工艺品专场展示”。展示会使胡立华的“中国结”名声大振,从起初的“自产自销”,开始在市场上崭露头角。这使胡立华意识到编织“中国结”不仅可以养家糊口,还可以把它做成一项事业。

  接受过她培训、指导的学员已经达到300多名。她说,我愿意把手艺教给更多的下岗姐妹

  走在成功路上的胡立华没有忘记她曾经得到过的帮助。她说:我是一名下岗工人,我知道下岗工人的苦处。我是在好心人的帮助下走到今天的。如今,我愿意把我的手艺教给更多下岗姐妹,帮她们一把,让她们也能自食其力,走上再就业之路。

  2002年4月,在当地妇联的帮助下,“中国结”编织培训班在“阳光大姐”家政服务社内成立了。一时间,众多下岗女工前来报名学习。每天下午6时30分,胡立华来不及回家,在路上买两个包子当晚餐,就匆匆赶往培训基地教女工们学习。编“中国结”,胡立华吃过苦头。因此,她特别能理解女工们的心情,在面对她们略显笨拙的手法时,她从不发脾气,总是一遍遍耐心指导,手把手地教她们,直到学会为止。截至目前,接受过她培训、指导的学员已经达到300多名。

  2003年1月14日,胡立华创办的“华轩结艺坊”正式对外营业。槐荫区妇联领导亲自来为她挂牌,办事处妇联、华联社区妇联也给她送来了急需物品。

  现在,胡立华的“中国结”不仅享誉泉城,而且还被前来学习的留学生带到了国外。济南市槐荫区妇联主席周洁向记者介绍说:“自从出了个胡立华,各地到妇联咨询的电话接连不断。妇联已组织了骨干培训班,请胡立华授艺。这项工作特别适合‘4050’下岗人员。”

  胡立华梦想着借奥运会东风,让自己的产品登上世界艺术的殿堂

  编一个最小的“中国结”,也需要两三米长的彩带。而通常,胡立华的手要来来回回穿梭于十几米甚至几十米的彩带中。手磨起了血泡、眼中泛起了血丝,可她全然不顾。

  为了使产品能在市场上独树一帜,胡立华经常自己设计新花样。有时为了设计一个新产品,她一天到晚拿着丝线琢磨,连饭糊了都不知道。经过她的努力,“华轩结艺坊”的柜台里现在已有上百种式样的结艺品了,有用中国结做的发卡、领结、胸花、挂穗、手链、项链、腰带、书签等,在这些结艺品中除了如意结、祥云结、磬结等传统的结艺之外,她还创新了蜻蜓、青蛙、桃子等新型结艺,深受顾客欢迎。说起今后的打算,如今身为“华轩结艺坊”经理的胡立华踌躇满志。她说,准备注册商标,创出自己的品牌,争取借奥运会的东风,让自己的产品登上世界艺术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