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外孙女孔东梅谈个人成长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作者:容全堂.强国博客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我先做我自己
孔东梅的东润菊香书屋在北京798艺术区陶瓷3街。立柱上贴着毛泽东画像,书架上摆放着各种版本的毛泽东传记。在这里,毛泽东像一个放大的文化符号,与书屋里的最新外文书籍,进行着一场沉默的对话。
记者(简称记):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毛泽东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今天人们谈到你,第一反应还是说“毛泽东的外孙女”。
孔东梅(简称孔):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故事,别人关心你可能就是因为你的某个特点。很多人问过我,你是毛泽东的外孙女,会不会感到很有压力呀。其实我觉得这要看怎么对待这种压力。对我而言,它已经是我身体的一部分,我不会特别在意,甚至可以说感觉不到了。我和其他人一样在生活,我先做我自己。
记:在798拥有一家文化公司,自己做老板,这种生活还是比较自由的吧?
孔:798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地方,这里的氛围是比较自由的。在这儿你能看到形形色色搞艺术的人,他们思维活跃,比较有趣。我想像不出来还有什么地方比这里更有包容性。
个人生活上自由不自由,还是要看自己怎么安排时间。如果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有的时候还是挺紧张的。
记:你的目标是什么 ?
孔:我希望能够收集、整理、研究和传播“新红色文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相结合,用新锐的视角诠释“ 红色经典”。前人也做过红色文化的研究工作,重复前人的意义不大。我还是希望能做一些新的、填补空白的事,走创意文化产业的途径,寻找新的表现形式。
记:如今国内的年轻人有的也会把主席的头像印在T 恤上,这也是一种新的形式。
孔:我想这寄托了人们对一段历史的某种感情,红色文化有了新的内涵。我们做创意文化产业,最终目标是做出一条文化产业链,做出一个品牌。出版是一部分,除此之外还包括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如油画、摄影),以及影视作品等形式。影视不大好做,现在对电影、电视剧的审查都很严。
外婆身边孤单的童年
孔东梅在上海出生,和外公毛泽东没有见过面。当时母亲李敏拿了孔东梅的照片给毛泽东看,他看着照片取了名字,“东”取自他自己的名字,“梅”是他最喜爱的植物。孔东梅的童年和外婆贺子珍一起度过。
记: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你,童年并没有在父母身边度过。那是一个怎样的童年?
孔:我在上海出生,那时候我和外婆住在上海湖南路262号,就是现在的湖南路别墅。外婆身体不好,父母都在北京,我的童年和外婆还有工作人员一起度过。
当时的情况很特殊,解放以后外婆一直没到过北京,直到粉碎“四人帮”,恢复她的政协委员地位。那时,父母也是出于保护我的心态,嘱咐我不能随便把别的小朋友带回家。所以,童年感觉挺孤单的。很希望能和院门外的小朋友一起玩,跳橡皮筋。
记:家人也会谈起毛泽东吗?
孔:父母北京上海两地跑,妈妈每次从北京来,都会和外婆聊很久,也会带来外公的一些东西,有信件、 礼品、 香烟给我外婆。 那时候北方蔬菜很少,她装一些新鲜的蔬菜、笋尖,让我妈妈带回去给外公。
那时候我很小,不大懂事,感觉外公挺神秘的。有时候在电视上看到我外公、我妈,感觉很奇怪。
记:什么时候来到北京?
孔:6 岁的时候吧,回北京上小学。父母教我怎样接人待物,不要过多地提及自己的身份。父母也是靠工资生活,他们对我终身的教育,始终都是告诉自己是一个普通人的身份。老师和同学也会议论:“你知道她的外公是谁吗?”上中学的时候,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长大,摆脱那个巨大的“光环”。
曾追逐“美国梦”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以后,孔东梅没有去工作稳定、待遇丰厚的国企单位,而是选择了自己做事业。 上世纪90年代,她来到美国,在那里她感觉更自在。
孔:毕业之后,也有很多人跟我说去国企吧,那里工资高,工作稳定,还有不少出国培训的机会。但是我是去的泰康人寿保险公司。
我记得那一年泰康刚刚成立,泰康门口挂的牌子,公司名称后面写着(筹),就是正在筹建。 我在泰康的几年时间,在所有的部门都做过。我也在那时候学到,市场真的很奇妙,市场是很强大的,它不会看你是谁的孩子。
记:但是不久后,你选择了出国,为什么?
孔:我大学学的是英美文学,心里很渴望接受外面的事物,接收更多的资讯。在十多年前,有一阵出国热,也是想圆一个“美国梦”。所以有了机会,就申请了美国的学校,挺顺利的。
记:美国的情形和国内不同,包括生活、观念各个方面,可能都给你新鲜感。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