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生活 > 日常保养 > 中国书画名家王全博艺术人生访谈录(2)

中国书画名家王全博艺术人生访谈录(2)

来源:网络转载 2015-12-07 12:13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继承传统是根,不能丢掉,不能忘本。而创新开拓是书法艺术之魂,必须要与时俱进,不能僵守于传统,而要博采众长。写到一定程度,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境界。”

  观王先生草书作品,虽吸取了前辈大家之笔意,但却充溢着随处可见的,鲜明的自我特色。王全博先生自我风格的形成则取源于对“道法自然”的领悟,而他的“自然”理念,并不是疏情纵逸的山人情怀,也非逃避世俗的放浪形骸,而是缘于军人出身的热血刚率。这种军魂气魄对他深入骨髓的性灵荡涤使其作品永远不会缺乏恢弘洒放的笔墨豪情。王全博先生之笔运,多浓墨粗犷的使转,不犹豫,不涩滞,流畅通达;分间布白疏密有度,字里行间映带相生,时如万马奔腾于阔原之野,时如呼吼狂啸之风卷乱云,时如过石而缓的涓涓溪流,时如缠枝连绵的万岁枯藤…… 多种意趣在一幅作品中交相杂糅,使观者犹如亲历自然变化之万千气象,从内心升腾起的,是随字势而变化的激越,澎湃,飘逸,驰骋的心灵之旅。

  当今书法界,写“形物”榜书的书法家并不在少数,“形物”榜书的特点在于对运笔轻重急缓的把握,气脉的连贯以及意境的构想,重在出奇。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新体式已经具备一定的市场基础,书法家在进行创作时没那么多条条框框。故而,对其赏析标准就会具有更多开放性的审美心理空间。作品是否真正具备直透人心的生动气韵成为制胜之关键所在。

  如果说王全博先生的草书作品表现的是其率性挥洒的豪放个性,那么,他的“形物”榜书作品却能在激昂的大气磅礴中所渗透出细腻而充满创意的情思。王全博先生的“形物”榜书可谓气韵生动。其“一笔龙”作品有似腾水而出的欢跃,有望空而游的飘逸,笔法连绵,蜿蜒流畅。他能随笔之动势勾勒出字体阴阳向背的细腻光感,而这种光感又更好地衬托了字体的动势。读其字,仿佛悠游于一幅运动着的画面中。王先生榜书结构无一不强调画感意境。每一个字看来都好似一个舞者,在树林,在溪边,在高山,在水中,于徐徐清风里挥动长袖,撩摆裙裾,在大自然中畅享,在无限创意中升华!

  “书法,一定要写出它的美,书法人要研究它的结构美,笔运美和境界美。每个人有不同的性格,审美观等等,不同的个性和经历,还有心理状态都能在字体上表现出不同的力度,结构和境界。我是希望用字的形象来表达一种中国军人的胸怀和气概。”对作品的内涵,王先生如是说。

  与时俱进的“大我”胸襟

  王全博先生现任山东舜源书画艺术院院长,中国大风堂艺术研究院顾问,新华艺术网艺委会执行副主席。中国孔子书画院顾问,山东省书刻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山东将军书画院高级顾问,山东东岳书画院特邀顾问。

王全博作品2

王全博作品2

  近些年,王全博先生的作品被众多杂志媒体刊载,同时也受到众多机构相邀出版。曾被“中国文学艺术研究会”邀请出版《国家艺术人物个人专刊》;被“中国艺术研究会”等增补入编《全国书画作品最具收藏价值30名艺术家》;由《艺术瞭望》杂志等五个单位联合举办的“聚焦十八大中国名人题贺活动”中,其作品被评为“最佳题贺艺术奖金奖”,并选入其特刊,被收藏;2012年,被“中国书画黄页网”、“中国书画艺术名家研究会”评为文化艺术最高荣誉“中国金蛇奖”,并被聘任为首席艺术家;被“中国艺术学会”授予“诗书画100大家”荣誉称号;作品被选入《中国艺术大家》国礼珍藏册,并任中华国礼出版社荣誉社长;聘任中国文艺家联合会副主席。2013年,被“中国国学研究会”授予“改革开放35周年文化艺术最高成就奖金奖”,作品入选《新中国文艺35年》。入选中国书法美术研究会、北京书美影画院 “魅力中国书画五大名家”、“中国顶尖书画家”。

  对于诸多荣誉,王全博先生始终认为这只是对于“小我”的肯定,虽聊感欣慰,但他的视野,则更多聚焦于对“大我”胸怀的追求。就好似当年奔赴战场时,肩承着国家使命,早已把个人利欲隐去,而家国荣誉便是为之奋斗的终极目标。

  王先生说:“我体会到的书法艺术的核心和真正内涵,并不只是把字写好就行的狭义的价值观。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更重要的是关注在字体中蕴含的反映出不同时期精神风貌的气韵,而这些积累,又能反过来影响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所以我觉得,每个时期的书法从事者,都有责任和义务把一种一脉相承的,积极的文化内涵延续下去。而在当今,就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要与时俱进地来发现和弘扬当代社会的正能量。”

  在王全博先生的理念中,对“大我”之追求理想的践行,是希望致力于为今后的书法艺术工作者和爱好者搭建起一个更高,更好的交流和创作平台。用他的话说,就是传递好这支文化的“接力棒”。以其作品魅力感染大众,并以“师造化,出造化,再造化”之艺术理念来培养新人。最终,让众多书法艺术之不同逸格的形成在继往开来的历史长河中使中国书坛不断呈现出百花齐放,蒸蒸日上的盛世景致。(记者:杨丹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