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结合第三方检测业务对病人进行问诊之后,患者就诊的效率将得到大大提高。原本需要在拥挤的医院进行的几个重要流程,在移动互联网终端被医生分流到其他机构,医院可将业务聚焦在务手术、处方药等核心业务上,经营效率获得提高。
而随着民营专科医院水平的逐渐提高,医生甚至可以将部分并不严重的病患资源向外分配,特别是一些技术含量较低、治疗成功率较高的病种、一些需要长期就诊,但病情稳定的慢性疾病,以及术后的康复环节等等。
在今年的卫生工作会议上,分级诊疗成为了全年工作的重点内容,上述的这些大型医疗机构非核心职能,将有望全面向社会医疗机构进行疏导,甚至有可能将这些分工明确的专项医疗机构纳入到社保体系。作为信息的集散中心和病患交流的平台,移动医疗正是这场线下医疗体系重塑运动的核心力量。
健康产业的BAT尚未出现
“所有具有实际意义的互联网医疗模式,都是这几年出现的,这是行业很明显的一个改变。春雨医生、丁香园等几家企业虽然着手较早,但3、4年前想融资发展都比较困难。现在很明显已经到达了临界点,企业的融资和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易凯资本健康产业组的负责人洪蔼琳认为,从投资的角度观察,可以对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发展规律有更清晰的判断。
在美国,2014年移动医疗领域的投融资非常活跃,全年共有约670个项目进行融资,围绕着医患关系、大数据医疗、健康护理等子行业,都有各类资本运作。在中国,资本活跃态势同样明显,但更多的多处在投资阶段,绝大多数交易仍是早期融资,C轮以上的融资基本都是BAT的布局。
39健康网是目前已有为数不多的登陆资本市场的互联网医疗案例。2014年6月26日,朗玛信息宣布以22倍的高溢价收购了这家知名的健康类垂直网站。而随后公开市场给予了这笔收购更高的溢价,截至2月11日朗玛信息市值暴涨了两倍以上,一度以223.88元成为了沪深两市股价最高的上市公司。
这在一定程度显示出,互联网医疗产业在资本市场的火热状态。王正云认为,就中国来讲,由于市场发展空间的差异,互联网医疗企业的估值水平比美国更加激进。
和中国不同,美国的互联网医疗企业注重了一些非常细分的领域,比如说做医疗大数据、做医生工具及效率管理、做病患及支付管理等等,专注度非常高。但在中国,布局整个价值链的“大而全”企业更受追捧。总体来比,国内相关企业的估值要比美国高,但泡沫相对也多一些。
王正云解释道,一个企业估值模型的核心因素,是到底有多大的市场空间、盈利能力以及成长性等因素。在这些点上中国的市场预期远远好于国外,在加上整体业态的落后程度和想象空间,所以中国目前的估值相对较高也有其必然性。
高估值的背后是高成长性。资本的介入,能够帮助这些已经获得“起跑优势”的创业企业,以更快的加速度发展壮大。不仅仅在提供资金方面,金融机构在于政商关系、经营策略等方面都可以为初创的互联网医疗企业提供非常大的帮助。
新兴的业态需要时间,以培育市场和用户习惯。在这个较长时间的培育期,资本对医疗产业的支持是其发展的保证和促进力。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庞大,资本的力量也让企业有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去进行探索,找到最适合的经营方向。
王冉判断,在医疗健康领域,未来能够支撑高估值的公司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拥有颠覆性技术的公司,一个是重构传统医疗产业链的公司。在中国,后一类有可能比前一类更早出现并取得地标级的成功。虽然相比传统医药企业,目前互联网医疗相关企业看起来并没有好看的财务数据,但是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政策环境的变更和用户使用习惯的养成,这些企业随时可能出现爆发式的增长,足以熨平一切高估值的指标数据。因此,那些今天可能连1个亿收入都没有,但未来可能出现很陡峭增长曲线的企业,都是值得密切关注的。当然,更大的可能是,健康产业的BAT今天还孕育在创业者的车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