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世界钢铁新一轮产业转移角度对目前我国钢铁业形势与政策选择进行分析。首先介绍了世界钢铁产业的三次转移和中国钢铁产业崛起的路径;之后分析了国内外钢铁产业的特点和成因;最后探讨了我国钢铁产业的政策。具体分为以下五部分。
第一,世界钢铁产业转移的规律。
英国等西欧国家开创近代钢铁业以来,世界钢铁发生了三次产业转移。第一次转移发生在美国,第二次在日本及前苏联,第三次是中国。认识产业转移规律有助于理解目前形势。从主要钢铁产量占世界比例这一主要指标可以看出过去一个半世纪钢铁经历的三次产业转移。
可以通过分析美国和日本的例子,总结出世界钢铁产业转移的三个规律:市场需求决定规律、技术转移创新规律和高速投资追赶规律。美国历史数据证明了国内巨大的需求是大国钢铁崛起和产业转移的最基本的解释变量。美国利用欧洲的平炉技术,日本利用欧美的转炉技术,分别实现了本国的钢铁产业追赶,是技术转移创新规律的例证。大规模投资是实现前沿技术引进创新的必要环节,日本战后钢铁发展、七十年代的高炉大型化、工艺连铸化等等供给变革都离不开大规模的投资。
第二,中国钢铁追赶崛起的路径。
中国钢铁在改革开放之后的追赶崛起可以分为三大阶段。一是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的转型追赶阶段;二是新世纪最初十年前后的数量赶超阶段;三是未来十年前后的全面崛起阶段。目前中国钢铁业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转变过渡调整期,这一形势具有内在的规律性。
在国际比较意义上,中国钢铁追赶崛起的规律主要有以下四条:一是改革开放体制转型提供根本动力;二是大国城市化工业化释放强大内需;三是生产函数结构与供给能力变迁;四是政府产业政策干预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供给侧变革进行阐述,具体体现在技术工艺变革、设备制造能力提升、钢铁投资高速增长、绿色环保革命以及利用海外优质铁矿。
第三,国内形势特点与成因。
近年来,钢铁产业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增长趋缓、产能过剩;钢铁价格大幅下降;利润、投资下行调整;钢铁成为结构性改革与调控政策的重点对象。
钢铁业目前困境有共性根源和个性根源。共性根源是企业在景气扩张期过于乐观,体现为在需求疲软时现实产能过剩。个性根源主要有三种,一是钢铁业的固定成本高,数量调节灵活度低;二是高炉停产成本高,退出困难;三是地方政府对需要退出企业提供行政保护手段,使得退出调整更加困难。
在数量调整面临更多困难行业,价格大幅下降成为调节供需失衡的主要手段。价格下降这幅“苦药”从以下几方面发挥调整作用:首先是价格下降自发调减企业当期钢铁投资,使得未来产能增量下降。其次价格下降和产能过剩导致利润大跌,倒逼高杠杆低效率企业退出,边际调减产能存量。最后价格下降对企业来说是一种“奖对罚错”的激励机制,使得企业学习改进提升决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