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生活 > 日常保养 > 毛泽东评历史人物:平生最看不起谁

毛泽东评历史人物:平生最看不起谁

来源:网络转载 2016-10-13 10:56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人物长廊

方志敏的人生追求
  方志敏被俘后,国民党不择手段地进行威逼利诱。蒋介石物色了一批党政军要员和方志敏的几个同乡同学,充当说客,企图劝降。但方志敏坚决地回答他们:“你们法西斯匪徒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详细]
高风亮节张鼎丞
  斗转星移,日出日落,女儿张延忠渐渐长大了,与王若飞的儿子王兴结了婚。上世纪70年代,张延忠和王兴夫妇在江西工作。张延忠的婆婆(即王若飞的夫人)李培之由于受“四人帮”的迫害,被关进监狱好几年,身心受到极大戕害。李培之出狱以后,住在北京,身体非常虚弱,时常生病,需要有人在身边照顾。李培之在北京没有什么亲属…[详细]
老革命刘西尧走完传奇人生
  1937年走出武汉大学踏上革命道路,刘西尧一生亲历了筹建“二汽”、“两弹”研制、恢复高考三件影响整个中国的大事。2013年8月24日9时30分,晚年定居武汉的传奇老人刘西尧在同济医院逝世,享年97岁。他是首颗原子弹实验的副总指挥。“二汽”筹建搁浅后,这位马背上的将军踏上了…[详细]
宋耀如:非凡父亲的非凡教育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宋氏家族开始登上中国历史的辉煌舞台,影响整个中国政坛长达半个多世纪。而造就这个传奇家族的正是他们的父亲———宋耀如。只要一百个孩子有一个成为超人式的伟大人才,中国就有四百万超人,害怕不能得救?现在中国大多数家长还不能全心全意培养子女,我要敢于为天下先。宋耀如如是说…[详细]

文博之窗

日军留下的侵琼物证
  手术包、慰安妇肥皂盒、日本军刀……一件件柜内摆设的器物无声地诉说着74年前那段让崖县人民难以忘却的日军侵琼史,警示着人们落后就要挨打的血泪教训。长1米,宽约2厘米… [详细]
历史多棱镜下的宋氏家族
  阿廖深挖史料,秉笔直书,列举了国共两党高层蒋介石、白崇禧、毛泽东、朱德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读者的视野。而在考察各种文本问世的时间后,他发现,属于同类文本,宋庆龄的《中国是不可征服的》比毛泽东的《论持久战》问世早九个月,而在使用“纸老虎”这一比喻上,宋庆龄比毛泽东要早8年…[详细]
1927年鲁迅坚辞中山大学教职原因探析
  关于1927年鲁迅坚辞中山大学教职的原因,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顾颉刚从厦门大学来中山大学任教,鲁迅不愿与其合作共事。但这只是一个加快他辞职进程的催化剂,还有另外一层原因是广州国民党右派发动“四一五”反革命政变,鲁迅提出营救被捕学生无效,愤然辞职。鲁迅善于斗争…[详细]
黄祖洽:核武大家 筑梦杏坛
  时间回溯到1950年。一个身量精干、质朴低调的年轻人拎着行李,毅然从清华园走进了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他是第一批分配到这里的研究生黄祖洽。之后的30年,仅凭手中的笔和笔下的方程式,黄祖洽推演出了共和国核武器研制史上光彩绚烂的一幕。在他完成计算、纵笔勾点的瞬间…[详细]

历史珍闻

毛泽东尊师重道的往事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老师黄宗溍曾给他写信,询问可否到中央文史研究馆去做点工作。1957年1月26日,毛泽东给黄宗溍回信表示:“文史馆事,已将尊函转去,成否不一定。”还写道:“送上人民币一千元… [详细]
冯玉祥将军的泰山隐居
  中原大战后,冯玉祥将军曾先后两次“隐居”泰山:第一次是1932年3月到10月,第二次是1933年8月到1935年11月。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冯玉祥虽极力主战,但得不到蒋介石的支持,而当时主政山东的韩复榘派人迎接冯玉祥将军至泰山隐居。在赴南京奔走呼吁抗日受挫后,冯玉祥经过认真考虑,抱着争取…[详细]
孙科由美返台始末
  1965年10月29日,一架日本航空公司的班机在台湾松山机场降落。机场上聚集着在台湾的政要和各界名流达1000余人,他们在等待着一个“特别”人物的到来。飞机落地后,机舱门打开,只见孙科面露笑容走下飞机,频频颔首向欢迎人群致意。这是孙科在去美国十几年之后,重又投入…[详细]
二十九军撤离北平前后
  在二十九军成立之初,由于当时条件艰苦,所以没有什么纷争。冀察政委会成立后,随着地盘的扩大,因利益纷争,内部出现了一系列矛盾,原先商定好的权力排序(宋哲元、张自忠、冯治安、赵登禹、刘汝明)被打乱。此时一小撮汉奸亲日派,如齐燮元、张允荣、潘毓桂、张璧等在日寇的唆使下,极力分化二十九军内部…[详细]

研究评说

评施拉姆的毛泽东研究
  施拉姆,西方著名的毛泽东生平思想研究专家,毛泽东著作翻译家,于2012年7月8日凌晨辞世,享年88岁。20世纪60年代,施拉姆开始在哈佛大学从事现代中国特别是毛泽东研究。早在1963年… [详细]
重要改革政策多在三中全会提出
  35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35年后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承担着改革攻坚的重要使命,历经35年改革,中国走上了富裕之路,但也进入了社会矛盾高发期,如何通过下一步改革,实现稳固发展、公平正义、真正富强,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要解决的问题。全会召开有何规律?一中全会,一般在党代会闭幕第二天召开…[详细]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关于文风的论述
  本期选载的是年谱中关于文风问题的专题论述,时间跨度是1951年至1965年,主要内容包括:写文章要结合形势,解决问题;文章要标题醒目,突出重点;要条理清楚、思想明确;文章不能装腔作势扣帽子,要有辩证的分析才有说服力;文章文字要简明扼要,去掉空话;领导干部要自己写东西…[详细]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模表彰及其社会效应
  1950、195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政务院)先后两次开展全国劳动模范表彰活动。探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劳模辈出的社会环境,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一是国内外的紧迫形势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国家的热情;二是早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目标;三是社会结构的重整唤起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作为一种社会动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