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口号我估计再改的可能性不大了,永远都是这句话,国际万达 百年企业。但是能不能做到还不知道,那个时候。应该说是大概四五年前,特别是走向国际以后,万达的这种自信心就越来越强了。
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挣一个亿。
当王健林当年提出要挣一个亿的时候,公司就有人站起来反对他,说他是“说胡话”,但王健林坚持认为:只有先定目标,才能去奋斗,即使达不到目标,完成一部分也是好的,心和舞台都是逐渐放大的过程。目前,整个万达集团开始转型,全力转向文化、体育、旅游、网络。
王健林:原来也是特别害怕,国际化特别害怕,觉得能行吗,其实我们早就有能力走出去了。就是觉得,这行吗,国际跟国内的文化制度,这种管理能不能行。
鲁豫:害怕什么呢?
王健林:害怕失败,成功了做事就特别怕失败,所以我们就有好多次的这样机会,都没敢走出去。自从买了AMC,而且由于我们自己的制度调整获得了成功,彻底建立了自信,觉得跨国发展其实没什么了不起,特别是在国际化的发展上获得越来越多的成功,万达的这种自信心就越来越强。
鲁豫:作为个人的自信你一直是有的?
王健林:有。
鲁豫:做企业要成功必须要具备一些大家共有的特质,你必须要很刻苦,你要对自己严格到别人觉得是吹毛求疵的程度。
王健林:以我个人体会来讲,做到一个简单的优秀企业或者一般的叫大企业容易,做得优秀比较容易,做到卓越就比较困难。如果要成为一个超级的企业或者卓越的企业,我认为最最重要的品质一定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想别人没有想过的事情,而且商业模式尽量跟别人不一样,要独特。
比如说创新就获得定价权,或者议价权,或者获得超高的利润,而且别人也难以超越。别人做住宅地产,我就做商业地产,别人开始做商业地产,我就做文化产业。别人也开始做文化产业,我现在整个集团转型,全力转向文化、体育、旅游、网络。
鲁豫:每一次转型前你们害怕吗?
王健林:转型害怕这个谈不上,但是如履薄冰,哆哆嗦嗦这个心态是有的。就不敢迈的步子那么大,或者说试着来。
鲁豫:你是越做越意气风发,还是越来越如履薄冰?
王健林:应该越做越如履薄冰了,还不是意气风发。现在做决定比较瞻前顾后,不是我一个人的性格改变,而是公司大了,制约的部门多了。以前我是总裁、三个人开会就定了,现在我们内部叫会签,往往内部一些文件一会签就两三个月,一两个月,我好几次在年会上说过这个问题叫大公司病。只要公司做得大了,逐渐都会染上这种病。安全性增加了,但是发展的速度和创新能力有所降低。
鲁豫:我看有一个采访您说当年1990年第一次到香港,就站在君悦酒店看对面说有一天我要有对面一栋楼就好了。
王健林:对,1991年第一次跟几个朋友去香港,在君悦的11层平台上,当时觉得太好了,产生一个感悟,我说我这一生奋斗,一定要拥有这栋楼,不是说在香港,因为不敢说,就在内地,我说我一定要拥有一栋楼。朋友们当时还觉得,刚做生意两三年,这一栋楼在香港几十亿,大陆也得几个亿,你还敢说拥有一栋楼。我说如果人生连这个目标都达不到,我们做这一行白混了。
鲁豫:所以人的目标是一点一点变大的。
王健林:是的。
鲁豫:情怀也是一点一点变大的。
王健林:一定是这样。尽管有那句俗话,心有多大,舞台多大,但是这个心和舞台是一个逐渐放大的过程,很多学生一见面上来第一句话就是我要当首富,我要做世界最大的公司,这个你得跟他聊,你哪方面做得最大,从什么方面开始,说不出来,我就通过我自己的经历跟他讲。
王健林: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如挣它一个亿
我觉得有这个想法,想做世界最大,想做首富,这是对的。但奋斗的方向,最好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我先挣它一个亿,你看看能不能用几年能够挣它一个亿,你是规划五年还是三年呢,应该到了一个亿,我再说下一个目标,我奔10亿、100亿。
鲁豫:这是你当初的第一个目标吗?先有一栋楼或者我先赚一个亿?
王健林:先赚一个亿,那时候一栋楼还不止一个亿。我在公司里提的目标是三年目标做到一个亿,当时公司很多同事还是觉得不可能实现,我记得很清楚,马上就有一个人科长站起来,你这个经理你这是说胡话呢这是,我们现在一百万都没有,怎么能做到一个亿,我说这是个目标嘛,定个目标咱们去奋斗,做到了不是更好做不到挣了八千万,咱也挺乐呵,挣了五千万不也挺好嘛。那先把目标放大。
最早的愿景就是让自己生活的好一点。
王健林的公司曾经有两个员工得过癌症,一人花了一百多万治疗,这件事让王健林意识到,必须要做现金流稳定的生意,最初赚钱的目的,就是让自己和企业的人生活地好一点。
鲁豫:你最开始的原动力是什么?是我要改变我的命运,还是我要改变企业这些人的命运?
王健林:我最早的愿景就是让自己生活的好一点。我们公司人不多,当时不到一百个人,像民营企业是没有保险的,比方医疗、退休等,都要企业支付,有钱就报销医药费,没有钱就等死,这样的事太多了。